五一小长假的出行浪潮即将涌起,在这个数字化日益渗透到旅行每个环节的时代,人们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当我们沉浸在"朋友圈摄影大赛"的狂欢中,晒出精心打码的车票与酒店订单时,或许未曾察觉,那些被忽略的二维码边缘、订单底部的模糊数字,正让我们的身份证号、行程轨迹在暗处悄然流通。
个人信息指的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种数据或信息。其涵盖范围极广,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邮箱自不必说,行踪轨迹、消费记录、健康状况等也包含其中。
这些信息如同拼图碎片,能拼凑出独一无二的个人画像,便捷之余,也暗藏信息被滥用风险。
个人资料随意填:街头随处可见的以“扫码填问卷立得小礼品、网上填问卷抽红包、注册账号即送大礼、填写详细资料赢抽奖机会”为诱饵,诱导用户扫描二维码。扫码后强制要求授权获取绑定的手机号、通讯录、地理位置等权限,部分二维码直接跳转至伪造的“抽奖页面”,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等,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
公共WiFi随便连:很多公共场所提供“无需密码”的免费Wi-Fi,或设立“免费充电桩”吸引用户连接,不法分子通过Wi-Fi截取用户设备正常传输的如社交账号密码、支付信息等数据,部分充电桩植入恶意程序,连接后自动窃取手机通讯录、照片等。
PART.03
纸质文件随手扔:随意丢弃的快递单、购物小票、生活缴费单、刷卡消费单据等这些纸质的各类单据,包含着大量的个人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捡到收集,将有可能转卖这些个人信息,甚至针对性定制各类骗局。
社交平台随心晒:很多人热爱在各个社交软件上“晒”出自己的美照以及各式各样的打卡照,其中不乏飞机票、聊天截图和消费单据等,这些无形中都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不法分子能通过社交平台上的分享收集到个人的人脸及其他重要信息。
APP权限过度索取:部分手机APP过度索取权限,用户若轻易授权,个人信息可能被收集和滥用。
当个人信息被泄露后,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个人银行账户信息、信用卡号码等敏感信息进行未经授权的资金转移或消费。也会通过利用身份证复印件、人脸信息冒名注册网贷平台,导致受害者背负债务,甚至冒用身份注册空壳公司、电话卡或社交账号。
手机号、住址泄露后,不法分子通过手机定位数据或社交平台动态获取用户实时位置,用户会经常性的收到骚扰电话伪装成“熟人”“合作方”,干扰正常生活。
提高警惕
保护隐私
保管好个人证件:五一外出时,护照、身份证等重要证件是旅途中必备的,需要将其随身携带,并妥善保管。如果需要复印证件,在复印相关证件后,写上“本复印件仅供xx用途,他用无效”的字样。
个人信息别随心晒:在社交平台分享旅游过程中,注意将火车票、飞机票,其中含有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打码遮盖,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并且网上涉及个人信息的内容,要及时退出、删除痕迹或销毁。
妥善处理各类单据:对于旅游出行中产生的各类纸质单据,可收集起来统一用碎纸机处理;也可以在丢弃前,使用黑色记号笔涂抹或是便签纸全覆盖粘贴。
防范偷窥行为:在排队等候、办理手续等场景中,要注意四周的人员行动,避免被人偷窥密码、个人账号等重要信息。
谨慎使用外部设备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谨慎使用公共网络:在公共网络中,尽量不传输敏感信息,特别是涉及个人账户、密码及隐私方面的信息,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小心应用程序权限:在安装应用程序时,要仔细阅读权限请求,对于不必要的权限应拒绝授予,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谨慎选择充电设备:在使用陌生充电宝时,要避免使用无法确定安全性的设备,以免设备被恶意篡改或利用。
素材 | 广西网警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