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4月发布的《荷兰军事情报与安全局(MIVD)2024年度公开报告》,系统回顾了荷兰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并重点描绘了俄罗斯、中国、伊朗与朝鲜等“国家级威胁主体”的情报活动。该报告对中国在技术、军事、安全等多领域的能力与战略意图进行了高密度描述,反映出西方国家在认知上已将中国列为“体系性挑战”,并在实操层面加速构建防范体系。本文从中国视角出发,解析该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战略意图,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建议。
一、基本内容
2025年初,荷兰国防部下属的军事情报与安全局(Militaire Inlichtingen- en Veiligheidsdienst, MIVD)发布了其年度国家安全情报评估报告,延续其近年“多维威胁预警+技术安全审查+跨域战略监测”的框架体系。该报告作为MIVD对外公开发布的重要政策性情报文献,共计划分为九个主要板块,内容涵盖传统军事威胁、网络攻击与信息战、技术扩散路径、经济安全与产业控制、基础设施脆弱性、法律政策适配与机构改革等领域,显著体现出荷兰在国家安全治理范式上日益强化的“全社会安全态势感知(whole-of-society security awareness)”战略取向。该范式力图将技术安全、经济韧性与军事威慑统一于国家整体防御体系之中,体现出对复合安全威胁的制度性回应。
在2024年度的报告版本中,对中国的战略分析广度与深度呈现出明显跃升,其在多个章节中被列为重点观察对象,且被明确嵌入到北约集体安全与欧盟技术主权框架之中。这一变化显示出荷兰国家安全战略视角的显著转向,即将中国视为一个结构性安全变量而非仅为经济交往主体。在具体内容上,MIVD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分析:即中俄军事合作态势、关键技术获取活动、网络攻击能力演进、军用前沿科技发展路径,以及中国企业在荷兰战略性基础设施中的布局及所带来的系统性依赖风险。
首先,在双边军事关系领域,报告指出2024年中俄军事协作已由传统象征性联合演习转向“结构性战略整合”阶段,尤其是在海空协同、极地巡航与远程战略部署方面的协同度明显提升。报告特别关注中国首次派遣战略轰炸机参与俄方主导的北极地区联合空中巡逻行动,并将其视作中国突破地缘限制、推动空军能力“全球化投送”的关键节点。同时,MIVD认为中国正在借助俄罗斯在乌克兰、叙利亚等实战前沿的作战经验,在战术算法优化、指挥系统耦合以及信息作战领域进行“以战为训”的加速学习。这一判断凸显了报告撰写者对非西方国家军事技术共融趋势的战略担忧。
其次,在科技获取路径方面,报告高度关注中国通过“全社会动员体系(whole-of-society approach)”获取荷兰及欧盟敏感技术的行为,并指出其在半导体产业链(尤其是光刻设备)、量子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工程等关键领域的渗透行为频率显著升高。MIVD警示,2024年度内中国涉荷技术获取行为呈现多样化、系统化特征,既包括合法的技术投资与研发合作,也包含通过第三国规避出口管制的间接路径以及部分涉嫌非正规手段的商业渗透。此类行为被报告解读为“战略级科技攫取”,其潜在目标在于重构全球科技主导权的分布格局,尤其对荷兰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链中的战略地位构成实质性挑战。
在网络空间领域,MIVD报告罕见地对中国军事网络力量的组织变革进行了系统化研判,指出解放军已于2024年完成网络空间作战部队的统一整编,形成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网络空间部队(Cyberspace Force)”。报告披露,中国相关网络力量已在荷兰实施多起针对政府、国防与科研机构的高度定制化网络攻击,部分行动具备长期潜伏与技术逃逸能力。其中,MIVD详细公开了一起利用荷兰防务系统防火墙(FortiGate)零日漏洞实施的隐蔽入侵事件,攻击者通过植入“隐形远控木马(stealth RAT)”进行持续信息采集与指令传输。该攻击案例不仅显示出执行方对荷兰网络结构的深入掌握,也暴露出现有欧洲防务网络在面对国家级对手时的技术脆弱性。
在军事科技发展方面,报告认为中国已明确将“颠覆性前沿技术”作为其军力现代化的主轴路线,具体表现为对量子感知系统(如量子雷达与量子导航)、蜂群作战平台(包含无人机群与自主潜航器群)、以及AI指挥系统等领域的集中投入。荷兰方面尤其强调中国在水下隐身平台侦测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例如量子磁场探测器的研制与试验,被认为对现有常规潜艇隐身机理构成潜在威胁。报告隐含指出,此类能力可能对包括荷兰在内的北约海军构成实质性战术压制力,需重新评估相关海战战略结构。
最后,报告系统评估了中国企业在荷兰关键基础设施领域中的渗透程度与由此带来的“结构性依赖”风险。相关风险主要集中于港口安检系统、机场数据终端、5G通信基站与城市级监控网络等多个子系统。MIVD指出,尽管多数设备符合欧盟技术标准,然而其“供应路径不可控性”与“更新依赖外部系统”的属性,导致在危机态势下可能被用作施加战略胁迫的渠道。因此,报告建议对所有涉华关键设备与系统实施“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life-cycle risk audit)”制度,以加强在技术供应链层面对国家安全的主动防控能力。
综上所述,该报告不仅反映出荷兰国防安全体系对中国科技与军事能力发展态势的系统性关注,也在政策建议层面为北约内部构建针对特定国家的多域安全评估机制提供了方法范式。其所强调的“从实验室到战场”“从产品到规则”“从企业到制度”的风险映射路径,展现了西方国家安全战略日益向“技术—制度—战略三位一体”模式演化的典型趋势。在更宏观的北约战略演变脉络中,该报告可被视作构建统一“技术国家安全观(technonational security paradigm)”的关键支点,值得持续追踪其在政策执行与联盟机制协同方面的具体演进。
二、分析研判
作为荷兰军事情报与安全局(MIVD)年度发布的核心情报文件,本报告不仅履行了其信息公开和战略预警的常规职能,更在政策意图、法律工具构建及国家安全认知塑造方面扮演了主动引导的角色。其文本结构与内容设置表明,该文件的编制目标已远超单纯情报汇总性质,而趋向于具备明确战略导向、制度正当化以及政策执行指引的复合功能。从国家安全传播学的角度审视,这一类型的年度报告事实上构成了情报机关与决策体系之间的“政策接口文件”,并为国家在外部安全治理与内部制度调整之间建立起叙事合规性。
首先,在战略认知维度上,报告通过将特定国家列为“最主要国家级威胁”并频繁使用“混合威胁”“制度挑战”“灰区行动”等术语,强化了对抗性国家形象的建构逻辑。这种表述模式不仅服务于国内舆论场对于外部威胁的认知统一,也为北约与欧盟内部在共同安全议题上的凝聚共识提供了叙事支撑。从国际传播机制视角分析,此类“语言标签化”手段使得荷兰在其政策体系中实现了由防御型安全观向进取型安全构建的转变。报告内容已超越情报本体的技术记录功能,更主动引导公众与政策共同体将特定国家的科技扩展、军事能力与经济存在视为国家安全风险,而非单纯的外部事务。
其次,在制度正当性构建方面,该报告通过引入案例型描述(如技术收购行为、网络攻击事件、基础设施渗透等)形成证据链式叙述,为荷兰国内实施更严格的投资审查、科研协查与网络控制提供了“安全例证”。这类叙事形式已成为近年来西方国家安全政策中广泛采用的“风险合法化路径”之一,即通过将风险具体化、操作化,以支持行政管制扩权或立法框架调整的正当性需求。报告所展示的技术性细节与情报信息,构成了政策制定机关面对民众与议会解释行动依据的技术资源基础,也为未来相关立法(如《外国投资筛查法案》或《数据出口审查条例》)提供了事实支撑。
更进一步地,在政策执行维度,该报告表现出显著的“行动指引”属性。其内容不仅覆盖风险发现与威胁分析,更直接提出风险应对建议与制度路径。例如在高技术出口、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与跨境科研合作管理等方面,报告明确指出应加强欧盟层级的协调机制、推动标准统一与监管整合。这一设定显示,MIVD不仅作为信息采集与评估机构存在,更深度嵌入国家战略规划机制,成为制定“前向引导型”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参与方。其通过报告文本为荷兰外交、安全与产业政策提供战略参照,使情报产品由“后台辅助”升级为“前台框架”。
结合报告发布背景与当前欧洲安全态势的演进趋势,可以合理推测,MIVD及荷兰国家安全体系在后续阶段可能采取一系列具有结构性影响的应对举措。首先,在高技术产业管控方面,荷兰将更深层次地协同北约与欧盟机制,系统推动对特定技术领域的出口限制与技术防扩散安排。特别是在光刻设备、AI芯片设计、量子通信器件等高敏领域,相关政策势必由“事后审查”向“前置审查”机制演进,进而实质性改变现有技术出口路径依赖结构。
其次,在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方面,荷兰或将与五眼联盟(Five Eyes)成员国及其他志同道合国家建立更加常态化、机制化的情报共享平台与联合侦测机制,以实现对关键基础设施、港口物流系统、城市安全网络等核心领域的高频监控与快速反应。类似于“网络北约”的区域性协防框架可能逐步成型,并以MIVD为主导节点参与多边数据交互标准制定,进一步推动网络设备采购与云服务领域的“同盟圈内化”。
此外,荷兰在推动“数字战略自主”方面的举措也将加速展开,主要表现为政府采购排他性增强、技术认证制度趋严与市场准入门槛升高等行政手段的联动实施。这种制度性趋势不仅将影响外资企业的本地化运营模式,也将在欧洲范围内引发本土技术替代与产业政策调整的连锁反应。可以预见,荷兰将在构建“自主可控”本地替代生态中推动以本国企业为主的安全技术市场重构,强化对网络、监控与数据处理系统的全链条掌控。
尽管该报告未直接规定具体政策行动路径,但其所释放出的战略信号与技术判断,已经在事实上为一套系统性的国家安全应对机制奠定了共识基础。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跨境资本运营与技术合作模式将面临越来越高的审查成本与不确定性暴露。对其而言,这种风险不仅是市场进入障碍,更是制度性进入壁垒的延伸。可以认为,该报告与其类似的安全情报文献,已成为当前西方国家安全治理中“软政策强工具化”的典型体现,其战略意涵远超技术性文件所能呈现的表层内容。
三、结语
荷兰军事情报与安全局(MIVD)发布的这份年度报告,其本质早已超出常规情报产品范畴,而是在战略层面构建安全话语的“战斗檄文”。通过将特定国家定义为“系统性威胁”“制度挑战”“混合战参与者”等标签化术语,该报告不仅强化了对外敌意的政治正当性,更为国内外推动全方位排他性政策提供了信息依据和舆论铺垫。其核心意图并非单一事件的预警,而是对未来安全格局的预设与对抗体系的提前部署。换言之,这是一份具备强烈地缘竞争色彩的安全宣言。
从技术控制到网络防御、从设备审查到舆论动员,MIVD的安全评估实际上构成了一整套“制度化打击矩阵”的前端宣示。报告内容所展现的,是一种典型的“预警—去风险—脱钩”三段式战略推进路径,其目标并非简单防范所谓风险,而是主动构建一个以安全名义对技术、市场、数据和人才全面实施排斥性操作的国际秩序格局。以“安全”为掩护,实则是科技霸权的再包装;以“情报”为工具,实则是地缘对抗的前置部署。
更应警惕的是,这种情报—政策协同机制,已成为西方国家推进联合封锁战略、打造技术壁垒联盟的重要手段。北约与欧盟等多边机制正在被系统化地情报化、安全化,任何一份情报报告都有可能成为下一步立法限制、投资筛查乃至外交施压的原始驱动。而MIVD的这份文件,正是这场“认知战—政策战—规则战”三位一体攻势中的典型样本。
在当前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科技体系全球重构的大背景下,理解此类报告的真正意图,必须超越其文字表象,识别其所代表的战略坐标系。这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科技能力的战略剖析,更是一次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舆论动员与战略施压。未来,这类情报报告将不仅仅是“说明问题”的文本,而是“制造问题”的手段,是地缘科技博弈中的“软开火”,是规则战争中的“灰色武器”。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