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我初中学过的一个课文《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恐龙化石,有力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同时揭示了学科间的深刻联系——尽管表象各异,其核心内容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相通。这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上个月,Program上我就一语带过的分享了这个观点,既然他们都觉得还不错,那么我就拿出来好好的分享一下。
我觉得我有资本可以讨论这个话题,个人经验来说,也算是接触了不少行业了,而且真正上手干了很多活,同时我也完成我的今年第一个年度目标了——咨询行业前沿科技方向的面试(目的不是换工作)。说回这个课文,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当近几年的趋势。埃森哲的《再塑人力资源,成就未来企业》报告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企业敏捷发展的需要,企业职能边界越来越模糊。传统的以精细化职能、职位为基础的划分方式成为限制员工释放潜力的障碍。报告强调,企业需要员工掌握更多的技能以弹性应对变化,成为“多面手”与“问题解决式通才”。此外,受技术迭代加速的影响,员工技能迭代的“半衰期”缩短,58%的中国企业高管希望员工在6个月内更新技能,有37%的中国企业希望在3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实现。
今年我们单位的环境主管闲聊也说到了这个观点,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些“窒息”。主动成为“多面手”和被动被“塑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但现实是,每个人在市场竞争中都被无形的力量裹挟着前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能是顺应时代要求,努力成为那个能够灵活适应的多面手。
这让我再次想到了咨询行业。这个行业很少会让人固守“我大学就是学这个的!”或“我这个类型的案子已经做了八百遍了!”的思维定式。相反,咨询顾问们总是在快速切换战场、应对不同挑战。我认为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能力:发现并利用不同领域间的“行业杠杆”——即那些相通点。
举几个例子:
财务上的“资金池”概念,与计算机领域的“资源池”设计理念有共通之处;
“红蓝对抗”不仅存在于网络安全领域,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也能找到类似的活动形式;电气工程中的“冷备热备”策略,与计算机领域的“RAID”技术原理相似;食品工业的“CIP清洗验证”流程,与医学领域的“管道复用清洗验证”共享着相似的流程和目标。
这些不同领域看似迥异的技术实现或管理方法,往往共享着相同或相似的核心原理、设计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然而,尽管认识到这种共通性的价值,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并非总是易事。它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联系,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去理解不同领域的“技术栈”,还需要将一种领域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应用于另一领域的能力。这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知识迁移的成本有时会比较高。比较幸运的是AI会大幅度的降低学习成本。
快速学习的过程中,AI扮演着一个挖掘相通点的角色,极大降低学习成本,我的工作性质就是每周都会大量接触新内容,理解不上去的时候,就会让AI帮我"通俗类比"。
我终于理解了,"脑子越用越快"并非虚言。不断尝试连接不同领域的知识,不断进行知识迁移和创造性的应用时,当别人聊什么闲天,你都能像个AI陪他聊下去,确实是个有意思事儿!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