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个失业后送快递的
从收派件、路线、资源管理等实际场景出发,拆解可应用的具体场景及建模思路
区域划分
问题:你负责 5 个小区,每个小区每天收件量不同(A 区 10 件,B 区 8 件,C 区 15 件,D 区 6 件,E 区 12 件),电动车最多装 30 件,如何规划每天优先收哪些小区,使总收件量最大?
整数规划模型:
设 x_i=1(收小区 i),0(不收),i=A-E
目标:Max Z=10x_A+8x_B+15x_C+6x_D+12x_E
约束:10x_A+8x_B+15x_C+6x_D+12x_E ≤30(容量约束)
价值:线性规划可能算出 “收 C 区 15 件 + E 区 12 件 + A 区 0.3 件”(不可行),整数规划直接选 C(15)+E(12)+B(8)→超 35 件,需调整为 C+E+D(15+12+6=33,仍超),最终选 C+E(27 件)或 C+A+B(33 件),取最大可行解。
路线优化与包裹分配
典型场景:某天需送 20 个包裹,分布在 15 个地址,电动车最多装 15 件,求 “最少行驶距离 + 最少折返” 的路线。
整数规划关键要素:
变量 1:x_ij=1(从地址 i 到地址 j),0(不经过)—— 表示路线连接;
变量 2:y_i = 包裹 i 分配到的 “配送批次”(整数,如第 1 车、第 2 车);
约束:每车包裹数≤15,总行驶距离 =Σx_ij× 距离 (i,j),目标 Min 总距离。
人力、时间与工具调度
场景:双 11 期间,你每天需送 300 件,自己最多送 200 件,雇临时工每天 200 元,可送 100 件,雇多少天最划算?
整数变量:x = 雇佣天数(整数≥0)
目标:Min 200x
约束:200+100x ≥300 → x≥1,解 x=1 天,成本 200 元,若允许 x=0.5 天(线性规划),但现实中只能雇整天数。
异常处理与成本控制
包裹破损赔偿策略
问题:每月平均有 5 个包裹可能破损,赔偿金额 50-200 元不等,你想预留一笔钱,以 90% 概率覆盖赔偿,最少留多少?
整数规划思路:将历史赔偿金额设为整数变量(如 50,100,150,200),用概率约束模型,求最小预留金额(类似 “应急储备金整数优化”)
然而,在实际业务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精确满足的等式约束场景,例如 "电动车必须恰好装满 30 件" 或 "必须雇佣整数天临时工以恰好完成配送任务"。这时,传统的整数规划模型可能无法直接求解,需要引入大 M 法和两阶段法来处理这些复杂约束。下面我们将从具体业务场景出发,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应用。
场景描述
在区域划分问题中,我们之前考虑的是电动车容量不超过 30 件的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最大化利用物流资源或满足特定运输要求,需要电动车恰好装满 30 件。这时,原来的不等式约束10x_A+8x_B+15x_C+6x_D+12x_E ≤30就需要改为等式约束10x_A+8x_B+15x_C+6x_D+12x_E =30。
如果直接使用之前的整数规划模型,将不等式约束改为等式约束,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
可能没有可行解:例如,当所有小区的收件量无法精确凑成 30 件时,模型将无解。
求解困难:等式约束在整数规划中更难处理,传统的求解方法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整数解。
大 M 法的引入与应用
为了处理这种精确容量约束,我们可以引入大 M 法。大 M 法的核心思想是在目标函数中引入一个极大的惩罚系数 M,迫使人工变量为 0,从而保证等式约束的严格满足。
松弛变量 s:表示未装满的容量
人工变量 a:用于构造等式约束
原来的目标函数变成
Z=量*区域 - M * a
原来的约束就变成量*区域+s-a=30
这里的 M 是一个非常大的正数,远大于目标函数中其他项的系数。其作用是对人工变量 a 进行惩罚:如果 a>0,目标函数值就会大幅减小,因此模型会尽量让 a=0,从而保证等式约束的严格满足。
以之前的小区收件量为例,A 区 10 件,B 区 8 件,C 区 15 件,D 区 6 件,E 区 12 件。我们需要找到一组 x_i 的取值,使得总收件量恰好为 30 件。
可能的组合有:
C 区 (15 件)+E 区 (12 件)+B 区 (8 件)=35 件(超过)
C 区 (15 件)+E 区 (12 件)+D 区 (6 件)=33 件(超过)
C 区 (15 件)+A 区 (10 件)+B 区 (8 件)=33 件(超过)
A 区 (10 件)+B 区 (8 件)+E 区 (12 件)=30 件(正好)
哦,原来这里有一个正好凑成 30 件的组合!A 区、B 区和 E 区的收件量之和正好是 10+8+12=30 件。这说明在引入大 M 法后,模型能够找到这个精确满足等式约束的解。
此时,目标函数值为 10×1+8×1+15×0+6×0+12×1 - M×0=30。如果存在其他组合,比如 C 区和 E 区,总收件量为 27 件,此时 a=30-27=3,目标函数值为 27 - 3M,显然远小于 30,因此模型会选择 A、B、E 区的组合。
这表明大 M 法能够有效处理精确容量约束,找到满足等式条件的最优解。
临时工雇佣中的等式约束与两阶段法
在双 11 期间的临时工雇佣问题中,我们之前的模型是求解满足配送需求的最少雇佣天数,约束条件为200+100x ≥300,解得 x=1 天。但如果我们有更严格的要求,比如需要恰好完成 300 件的配送任务,不多也不少(可能出于成本精确核算的考虑),那么约束条件就变为200+100x =300。
对于这种等式约束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两阶段法来求解。两阶段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构造辅助问题,求解是否存在可行解;第二阶段在可行解的基础上求解原问题的最优解。
阶段一:可行性分析
目标函数:Min W=a(a 为人工变量)
约束条件:
配送量约束:200+100x+s−a=300
变量非负约束:x,s,a≥0,且 x 为整数
阶段一的目标是最小化人工变量 a,当 a=0 时,说明存在可行解。
阶段二:最优解求解
如果阶段一找到 a=0 的可行解,那么进入阶段二,求解原问题的最优解。
目标函数:Min Z=200x
约束条件:
配送量约束:200+100x=300
变量非负约束:x≥0,且 x 为整数
在阶段一中,我们求解,当 x=1 时,200+100×1=300,此时 s=0,a=0,满足约束条件,且 W=0,说明存在可行解。
进入阶段二,求解显然,x=1 是唯一解,此时 Z=200×1=200 元。
两阶段法的优势在于分步骤处理问题,首先确保可行性,再求最优解,逻辑清晰,避免了大 M 法中 M 值选择的困扰。
最后做一个总结:
大 M 法:
必须用电动车装 30 件快递,否则每少装 1 件罚款 500 元(M=500,远高于每件利润 10 元)。快递员会优先找刚好 30 件的组合(如 A+B+E 区),因为少装 1 件就亏 500 元,比少赚 10 元利润更划不来 —— 这就是大 M 法 “惩罚倒逼可行解” 的核心逻辑。
两阶段法:
双 11 需送 300 件,要求 “恰好由 1 个自己 + X 个临时工完成,且临时工必须整周雇佣”。先算是否存在整数 X 使 200+100X=300(X=1,可行),类似先确认 “是否有临时工能按周接单”。先算是否存在整数 X 使 200+100X=300(X=1,可行),类似先确认 “是否有临时工能按周接单”。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