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本文深度剖析GAI如何赋能网络威胁检测与防御,同时揭示其滥用导致的深度伪造、虚假信息泛滥及国际舆论战等新型风险,并结合我国现有政策法规的分散性与局限性,提出“去中心化协同治理”“产业链责任区分”“预防与应对并重”等系统性监管框架。面对技术红利与安全底线间的博弈,文章以技术与法律结合的前瞻视角,为构建GAI时代网络安全屏障提供权威思路。
引用本文:邓若杨 , 张祺好 , 袁豪杰 , 等 .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网络安全监管的挑战及应对[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5(3):12-21.
文章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催生了网络安全风险,给网络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亟需同步更新监管机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网络安全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其次,通过分析我国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监管现状及缺憾,提出应对措施;最后,基于前述研究分析得出,在人工智能法尚未出台的背景下,应当采用去中心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监管模式,运用预防和应对并重的监管机制,结合技术和法律手段进行监管,从而形成综合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监管体系。
论文结构:
0 引 言
1 GAI给网络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 三方面发展机遇
1.2 三层面安全挑战
2 GAI网络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
2.1 GAI网络安全监管现状
2.2 GAI网络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 GAI网络安全监管的实践路径
3.1 监管模式:去中心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3.2 监管对象及责任:产业链区别化
3.3 监管机制:预防和应对并重
3.4 监管手段:技术与法律结合
4 结 语
作者简介
邓若杨(1998—),女,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等;
张祺好(1987—),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纪检监察法学、社会治理、企业合规等;
袁豪杰(1995—),通信作者,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等;
张德馨(1982—),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
袁云龙(1988—),男,硕士,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与政策制定、实施及监管机制等。
相关阅读
1.
2.
3.
★
★ ★ ★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