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五五”低空制度创新:空域改革与治理体系攻坚
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制约在于空域资源释放不足和管理体系滞后。当前,我国低空空域利用率整体偏低,约30%,区域发展不平衡,例如东部78%,西部42%,亟需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与敏捷治理实现突破。
深化空域分类改革:落实《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核心在于推动600米以下空域稳定有序开放。中央空管委已授权六个试点城市(如深圳、成都、合肥等)探索600米以下空域管理,支持eVTOL等新业态试点。“十五五”期间需加快推广试点经验,构建全国统一的“三区三线”(管制区/监视区/报告区+航线/通道/节点网)空域模型,实现低空空域互联互通与资源高效配置。目标到2027年,全国低空监视与报告空域覆盖率超95%,空域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
构建智慧治理体系:推动政策法规从“适应性”向“前瞻性+敏捷性”转变。一方面,加速《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核心法规落地,建立独立于运输航空的通航法规标准体系,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例如针对eVTOL推出分级认证,审定周期缩短50%等。另一方面,建设全国统一的“低空智联管理平台”,集成空域数字孪生、动态路由规划、风险预警等功能,打通数据壁垒,实现飞行计划“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审批时效压缩至2小时内。
强化协同治理机制:注重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一是建立全域协同发展机制,解决地方规划碎片化、多头管理问题,明确国家与地方、军民部门职责,推动资源共享(如推广四川军民航协同经验)。二是支持地方立法先行先试,如深圳出台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明确空权归属与审批流程,为低空物流(日飞行5000-1万架次)等场景提供法制保障。
02
“十五五”低空场景构建:高价值应用与差异化布局
低空经济的价值最终通过丰富、落地的应用场景实现。“十五五”时期需以高价值战略性场景为牵引,构建多元化、规模化、商业化的应用生态。
规模化刚需场景:智慧物流方面,实施“无人机物流百城千线”工程,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和偏远地区配送难题。目标2027年开通100个城市物流干线,县乡村三级覆盖率达80%。实践案例:云南怒江州载重无人机运输高山草果,年节约成本超百万;安徽巢湖峔山岛“空中邮路”,邮件投递时效从2小时压缩至4分钟。
在应急救援领域,构建“国家-区域-社区”三级低空应急救援网络,在高原、边远地区布局基地。目标响应时效≤25分钟。实践案例:云南贡山暴雨灾害中,重型无人机“蛙跳”投送物资至道路中断村落。
商业化城市融合场景:城市空中交通(UAM)建设方面, eVTOL是核心载体。亿航EH216-S获全球首张适航证后,在深圳、合肥启动商业试飞。目标2028年实现载人运行,2030年覆盖50%以上特大城市核心区域接驳。
针对城市治理,深化无人机在交通巡查、医疗急救配送(如合肥、沈阳等案例,节约40%时间)、消防警务、环保监测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开发低空文旅消费,例如郑州依托嵩山、黄河等打造低空旅游示范区,深圳滨湖eVTOL游览。
差异化区域特色场景:内蒙古结合草原生态与边境区位,发展“生态巡检+短途运输”场景,规划100个起降点;江苏/广东依托制造业优势,拓展工业巡检、高端物流配送、跨境飞行试点;赣州探索“通航+农业植保+低空旅游”复合模式,规划100条特色航线。
03
“十五五”低空产业跃升:技术攻坚与生态协同
我国低空产业链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像高能量密度电池、航空发动机、高端航电等,国产化率低、创新生态不完善等挑战。“十五五”需聚焦根技术突破与全链条生态构建。
突破核心根技术:加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5-10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坚高精度导航定位(北斗增强)、智能集群控制、高能量密度电池、混动/氢能发动机等关键技术。建立“军方原始技术-科研院所二次开发-企业工程转化”分级研发体系,年发布20+项开源技术包。
加速技术工程化验证,在试点城市划定特许测试空域,建立覆盖研发全周期的分级认证体系,对中期验证技术给予场景开放补贴,推动百万公里级场景验证(如自主避障、氢燃料电池)。
升级智能基础设施:实施《低空智能网联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新增通用机场300座(总数达800座),建设分级起降平台(枢纽机场+起降平台+空中驿站),布局5G-A通感基站、北斗增强系统,三年内实现重点空域连续覆盖;建设国家级低空开源数据集与可信数据空间,构建跨区域数据共享池(区块链+积分兑换机制)。建设低空经济共性技术开源平台,开发智能管控模块。
构建绿色创新生态:并行发展纯电、混动、氢能路线。目标:2027年电动航空器占比15%,SAF应用率10%;2030年新能源航空器占比超30%,国产航空器市占率提升至60%。同时,设立百亿级低空产业母基金,开发“研发贷”、“场景险”等专属金融工具,实施首台套装备“保费补贴+政府采购”组合激励。设立低空技术产业转化基金。
还要依托重点高校建设低空技术研究院,推行“产业教授+学术导师”双轨培养。职业院校开设无人机应用课程,定向输送工程化人才(如怒江州“百名飞手”计划)。
通过成立低空经济产业生态联盟,编制产业链图谱与标准兼容指南。在京津冀、粤港澳等设立融通示范区,推行“链主企业+专精特新+科研院所”联合体模式,建立“基础专利共享、衍生收益分成”机制,同步深化军民双向技术转化。
平衡安全与发展:持续完善低空监视、探测、通信能力,建立动态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明确空域准入规则、服务保障模式,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最大化释放空域效能。
破解区域失衡:建立梯度化空域管理与流量定价政策,加大对西部省份基础设施投入与政策倾斜。探索“东部技术+西部场景”、“订单培训+劳务输出”等协作模式。
缩短技术-商业周期:通过专项基金、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特许经营试点(如高价值场景)等组合拳,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加速技术商业化闭环(收益反哺研发)。
促进国际竞争合作:在RCEP等框架下推动适航认证互认,支持国产装备与服务“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目标2030年国产低空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10%。
写在最后,
“十五五”是我国低空经济从“政策试验田”迈向“全球竞争力产业生态圈”的决胜阶段。通过制度创新攻坚释放空域潜能、高价值场景构建驱动市场需求、核心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筑牢产业根基,一个安全高效、智慧互联、绿色低碳的低空经济体系将加速成型。预计到2030年,低空经济将发展成为万亿级支柱产业,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更将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应急救援等领域创造巨大社会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独特的“低空解决方案”。
来源:低空新世界
热点聚焦
HOT!!
| 往期回顾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