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订阅《中国信息安全》
邮发代号 2-786
征订热线:010-82341063
文│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王英梅 王连庆 杨林 廖旭
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双重战略驱动下,能源行业正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智慧油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随着5G、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能源生产网络逐步从封闭式工控系统向开放化、智能化方向演进,网络攻击面呈指数级扩张。针对“技术渗透+社会工程”复合型攻击常态化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要求构建覆盖全员、全流程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然而,传统网络安全教育普遍存在“供需错位”“学用脱节”“能力断层”等结构性矛盾,难以适配能源行业多业务域协同、跨系统联动的安全防护需求。
基于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本研究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以下简称“中国海油”)为样本,提出“多维协同驱动”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创新框架。通过构建“DO-SEC-Professional”安全意识提升模型,建立六大协同推进机制,推动安全意识教育从“单向知识灌输”向“场景化能力孵化”的范式转换。研究成果不仅为能源行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更通过教育生态与生产网络的深度耦合,形成立体化的安全防护体系,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与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提供实践参考。
一、安全意识是构筑国家网络安全基座的关键要素
在数字经济与网络安全深度交融的复杂态势下,增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已成为筑牢数字安全防线的核心突破口。当前,网络威胁已突破传统技术攻防层面,呈现出隐蔽性、交互性与社会工程化的复合特征,仅凭技术防御难以应对持续演变的攻击模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确立的“共同治理”原则,网络安全本质上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持久战。
一是抵御动态威胁需要提升“嗅觉”。网络攻击手段已从单一技术漏洞利用转向“社会工程学+技术渗透”的混合模式,“钓鱼”邮件、仿冒App等攻击往往利用人性弱点突破防线。根据Verizon《数据泄露调查报告》、IBM《数据泄露成本报告》等研究,80%以上的网络安全事件源于操作者安全意识薄弱,这要求每个网络参与者必须培养识别新型欺诈手段的“数字警觉”,包括辨别虚假域名、警惕异常外部邮件、提防不明链接等。
二是面对开放环境需要意识筑基。随着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打破传统网络边界,“零信任”安全架构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支撑,更依赖用户对最小权限原则的深刻认知。从企业员工在跨域协作中的数据分级保护意识,到开发者对开源组件漏洞的主动规避意识,这些认知层面的安全素养直接决定着系统的整体防护水平。
三是构建全民防线需要认知觉醒。近期频发的人工智能换脸诈骗、智能家居数据泄露等事件表明,网络安全风险已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只有通过持续性的网络安全教育,才能让公众真正理解“网络行为即安全实践”的内涵,即从强密码设置习惯的养成,到公共Wi-Fi使用场景的风险防范,都是构筑国家网络安全防线的基础环节。
二、积极推进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工作,构建安全意识提升模型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中国海油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与销售、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等,并布局拓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业务。在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过程中,集团高层明确提出“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筑牢公司网络安全屏障,确保网络系统运营依法合规”的工作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海油将网络安全意识培育纳入数字化转型核心战略,按照“需求驱动、系统规划、创新引领、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分步实施”六大原则,通过构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夯实数字化安全基础,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针对能源行业特性,中国海油提出“DOSEC-Professional”安全意识提升模型,以“业务耦合、迭代演进、生态协同”为核心理念,形成网络安全人才培育新范式。该模型包含三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从“业务场景-安全需求-教学案例”的三级转化模型,将油气行业特有的生产流程转化为安全能力培养的需求,再转换为实际的教学案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破解传统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困境。二是构建学(知识输入)-练(技能强化)-战(场景实践)-评(能力认证)-用(岗位应用)的完整能力循环,实现网络安全人才的持续进阶与能力固化。建立“工具即教材、工单即案例、工位即课堂”的新型知识转化路径。三是教学与工作生态协同,形成“战略驱动-业务融合-技术支撑”的立体化培养框架,通过组织保障、资源投入、制度配套形成集团层面的有力支撑,全面提升网络安全人才发展路径的贯通性。
基于“DO-SEC-Professional”安全意识提升模型构建的三大支撑体系,中国海油围绕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安全需求,通过系统性整合业务场景、技术要素与组织资源,创新形成六大协同推进机制。该机制群以“三全”课程体系为能力建设载体,以“开放”学习模式为成长路径,以“学练”支撑平台为实践基座,以“混合”师资队伍为智力引擎,以“多元”认证机制为质量标尺,以“通达”成长路径为发展保障。通过六大维度的深度耦合与动态调适,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的落地实践。各机制既独立承担特定功能模块,又通过知识流、数据流与业务流的跨域协同,形成从战略规划到岗位落地的完整价值链条,有效破解传统网络安全教育中“供需错位”“学用脱节”“能力断层”等结构性矛盾,为能源行业构建了网络安全人才培育的闭环生态系统。
(一)“三全”课程体系
“三全”课程体系(Drivers Curriculum)以“全员协同、全流程贯通、全场景覆盖”为核心,深度融合能源行业业务需求与网络安全能力标准,构建覆盖员工职业全生命周期、贯穿业务全链条的课程生态。通过分层分类的课程设计,实现从安全意识普及到专家级能力建设的阶梯化培养目标,为企业网络安全人才储备提供系统性支撑。
全员协同机制聚焦不同岗位的能力进阶需求,设计“意识-技能-知识-实践”四层培养方案。其中意识普及层围绕网络安全法规与典型业务风险场景,开发标准化课程,通过动画案例、互动测试等轻量化形式,实现全员年度培训覆盖率100%。技能训练层针对性设计红蓝对抗、应急推演等实战化课程,参训人员在模拟攻防中提升协同作战能力。知识提升层针对油气勘探、炼化生产等业务板块定制专项课程库,结合岗位职责细化多项能力指标,提升安全运营保障能力。实践强化层将培训成果直接应用于工控系统防护等实际场景,实现“从技术中来,到岗位中去”。
全流程贯通机制围绕网络安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风险发现、威胁分析、应急响应、安全修复等安全运营全流程,形成从风险预警到防御加固的闭环管理体系。深度挖掘工控协议特征与攻防对抗规律,集成IPDRR模型、ATT&CK框架等行业方法论,提升员工从风险预警到主动防御的全流程协同能力。对安全端到端能力的培养,不仅缩短了从威胁发现到系统加固的防御周期,更通过攻防对抗数据的持续反哺,为中国海油集团网络安全战略的动态调优提供直接支撑。
全场景覆盖机制聚焦油气业务全链条,覆盖勘探开发、炼化销售、仓储运输等六大业务域,形成丰富的场景化教学单元。例如,在油田生产场景中,构建井场物联网设备渗透测试、数据防篡改等实训项目,提升技术人员攻防对抗能力。在炼化调度场景,聚焦控制器劫持、参数篡改等15类攻防剧本,增强关键系统防护有效性。
(二)“开放”学习模式
“开放”学习模式(Open Learning)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师带徒、交流研讨与实战提升等路径的有机协同,形成覆盖知识获取、技能深化与能力转化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该模式突破传统培训的单一性局限,结合能源行业业务特点与网络安全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性构建兼具灵活性与系统性的学习生态。
线上教学作为基础能力培养的核心载体,依托网络靶场平台,累计开发300余门模块化课程,涵盖渗透测试、安全运维等六大主题领域。通过“微课学习+虚拟实验”的混合设计,支持员工利用通勤、值班间隙等碎片化时间完成85%的基础知识学习,实现“即学即练、学用贯通”的高效吸收。
线下教学聚焦高阶能力构建,围绕威胁狩猎、应急响应等专业模块,采用“理论精讲+实战演练”的培养方案,每季度开展32课时的集中培训。通过仿真系统复现油气生产场景,参训人员需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从攻击识别到系统恢复的全流程演练,显著提升实战处置能力。
师带徒机制采用“1名导师+N名学员”的定向培养模式,实现经验传承与个性化发展。导师团队由集团内高级安全专家组成,依据学员岗位特性定制12周进阶计划,涵盖工单处理、攻防复盘等实战环节。
交流研讨体系以知识共享与创新孵化为目标,每月组织跨部门技术沙龙与技能竞赛,通过构建云端知识库,累计沉淀了千余份典型事件分析报告与应急处置手册,形成可复用的经验资产。
实战提升环节构建了阶梯化的人才筛选机制,演练内容深度关联油气业务场景,构建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远程终端控制单元RTU等模拟环境,网络安全团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攻防任务。
(三)“学练”支撑平台
“学练”支撑平台(Support Platform)构建专业的网络靶场平台,以“场景驱动、训战一体”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培训课程、实训工具与测评体系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员工的实战能力。该平台基于油气业务网络安全场景,集成6大类311门课程资源,通过结构化编排形成覆盖工业控制系统防护、输油管线通信协议保护等核心领域的能力培养矩阵。通过“知识输入-技能演练-实战检验”的递进式设计,员工可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从理论认知到复杂攻防对抗的能力跃迁。
通过“靶场沙盒+生产网络”的虚实结合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战需求的无缝衔接。员工在仿真环境中可自主调用400余款安全工具,完成从漏洞挖掘到防御策略部署的端到端训练,覆盖渗透测试、日志分析、威胁狩猎等全技术栈,支持在仿真工控环境中开展攻防演练。
平台独创“学测联动”机制,将场景化测试题与油气生产网络的实时攻防数据结合,动态生成36类对抗剧本,参训人员需完成攻击链重构与防御体系优化双重任务。通过数据、工具、场景的有机联动,该平台实现培训成果的持续反哺优化,为油气行业构建了“技术赋能业务、安全驱动生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底座。
(四)“混合”师资队伍
“混合”师资队伍(Educational Instructors)以“多元协同、动态互补”为核心策略,整合内部实践专家、外部技术精英与学术领域权威三类资源,形成覆盖知识传递、技能深化与创新引领全环节的立体化教学网络,有效突破传统网络安全教育中“实战性不足”与“前瞻性滞后”的双重困境。
内部讲师团队由具有8年以上油气行业安全实战经验的专家构成,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与现网案例转化。聚焦油田RTU设备防护、DCS系统加固等业务需求,创新采用“工单伴随”教学模式,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开展现场教学,将实战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使理论知识与实战结合得更加紧密。
外部技术精英主要来自头部网络安全企业和专业攻防团队,为集团注入前沿攻防技术与行业最佳实践。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组织知识边界,引入零信任、云原生、安全大模型等新型防御理念,深度探索新型安全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应用。通过与专业机构共建“工控安全联合实验室”,将能源、制造等跨行业攻防经验转化为定制化课程,持续更新勒索软件演化、供应链攻击等新兴威胁的应对策略。
(五)“多元”认证机制
“多元”认证机制(Certification System)以“能力适配、生态共建”为导向,通过企业内部岗位认证与外部行业认证的协同设计,形成贯穿人才培养、评价与应用的闭环价值链路。该机制深度结合能源行业业务特性,建立从基础技能到专家能力的阶梯化认证框架,凭借该框架为人才能力验证与职业发展提供标准化依据。
内部岗位认证聚焦业务场景实战需求,联合专业机构开发符合行业特性的认证标准,涵盖多维度能力指标。认证过程采用“理论考试+实操测评”的复合评估模式,参评人员除安全技术测试外,还需参加模拟渗透、安全策略优化等系列任务,确保认证结果与实际岗位能力高度匹配。通过认证的员工在复杂安全事件处置中的决策效率显著提高,成为企业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中坚力量。
外部行业认证对接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门,推动企业人才能力与外部评价基准接轨。员工可获取专业资质,实现企业需求、行业标准与个人能力的有机统一。认证结果不仅作为岗位晋升的核心依据,更成为企业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建立信任的技术背书。
(六)“通达”成长路径
“通达”成长路径(Professional Growth Path)以技术纵深发展与管理全局统筹为驱动,通过清晰的能力阶梯与动态岗位适配机制,为网络安全人才提供从基础运维到战略决策的全周期成长路径。将技术能力提升、管理视野拓展与业务场景实践深度融合,形成岗位赋能、能力认证、职级跃迁的闭环发展生态。
技术序列通道聚焦工控安全、数据安全等垂直领域能力深耕,设置从网络安全运维工程师至首席安全专家的九级职级体系。初级工程师需掌握安全设备基线配置、通信协议解析等基础技能,通过测评后可晋升至中级岗位。高级技术岗位要求主导工控系统渗透测试方案设计、大规模安全策略优化等复杂任务,并需通过国家级资格认证。
管理序列侧重安全战略规划与跨部门协同能力培养,构建从安全主管到网络安全总监的晋升链路。管理人员需统筹多部门资源,完成从威胁情报分析到防御体系升级的全流程决策。晋升至高级管理岗位需主导ISO27001合规体系建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等战略性项目,并推动防护策略与生产业务流程的深度整合。
双通道通过岗位轮换机制实现动态互通,技术骨干可基于业务需求转型为安全管理岗位,安全管理岗位人员也可转回技术岗位。这种双向驱动的职业发展模式,不仅突破网络安全人才职业天花板困境,更为能源行业构建了可持续的网络安全人才生态。
三、结 语
面对数字化时代复杂多变的安全挑战,唯有将安全认知内化为行为自觉,才能形成抵御风险的长效防线。中国海油通过构建覆盖业务全流程、贯穿员工全周期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能源行业安全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其“场景驱动、生态协同”的理念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威胁升级,持续深化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推动网络安全素养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乃是筑牢数字安全屏障的关键所在。
(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25年第4期)
分享网络安全知识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欢迎关注《中国信息安全》杂志官方抖音号
《中国信息安全》杂志倾力推荐
“企业成长计划”
点击下图 了解详情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