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建立了“想、试、落、推”漏斗式的筛选机制,先收集业务部门所有需求,再进行验证测试评估其价值,选择高价值的场景落地并推广,确保资源始终聚焦于高价值场景。近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七届中国金融科技论坛,《睿见Economy》报道称,中国民生银行数据管理部总经理沈志勇发表专题分享,详细介绍了该行在大模型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体会。沈志勇指出,民生银行为推动大模型落地,将从技术体系架构和场景推进机制两方面发力。在技术体系架构方面,由于大模型技术体系是AI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银行将其拆解为基础设施层、数据与模型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层层递进的层级,以此支撑大模型从技术到业务的落地。不过,仅靠层级架构还不够,为保障整个技术体系的有效运转,还要重点做好架构治理、人才建设、安全合规与制度体系这三大支撑工作。在场景推进机制方面,民生银行建立了“想、试、落、推”漏斗式的筛选机制,先收集业务部门所有需求,再进行验证测试评估其价值,选择高价值的场景落地并推广,确保资源始终聚焦于高价值场景。对于筛选后的场景,民生银行分为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两类推进,同时采用“集中+分散”的组织形式,由基础技术组提供统一的算法模型支撑,对接多个业务领域组。值得一提的是,民生银行还将“AI解决方案架构师”视作关键桥梁角色,这类人才从算法团队中培养而来,同时深耕业务场景,有效推动技术落地。此外,沈志勇表示,在推动大模型落地的实践中,其场景应用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数据基础”与“群众基础”两大要素。像那些有NLP技术积累且被深度耕耘的“熟地”场景,由于数据沉淀充分,大模型落地应用往往能快速出成效;业务部门若能深度理解技术逻辑并积极参与配合,也能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同时,沈志勇提到机器学习的本质是对模型的筛选,将大模型分为4个等级进行筛选与评估,才能确保最终筛选和训练出的模型,性能能符合场景需求。对于大模型本身,沈志勇强调,要避免大模型“万能论”和“无用论”两种极端心态,因为任何模型都难以满足任意的知识需求,好的大模型应用需要扎实的信息化和数据化基础;若初期尝试大模型未达预期标准,应再给予训练与调试以适配场景的空间。最后,沈志勇认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应聚焦核心业务场景,技术层面以适度实验为主,与科技企业构建良性分工模式;运用大模型时,银行还需重视安全性和风控问题。智探AI应用交流群,有兴趣的朋友请添加群主:cosmic-walker 备注:公司+姓名+职务+AI入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