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幌子下的“勒索链”
■ ■ ■
○
○
网络时代
信息传播无远弗届
但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也如影随形
一条虚假信息
可能毁掉个人或企业的声誉
一则不实传言
足以引发社会恐慌
信息世界里,你看到的是知名企业的“负面信息”全城疯传,背地里,却藏着利用人为制造舆情发酵假象、编发负面不实信息、以舆论胁迫敲诈企业索要费用的黑暗面。
带你一起了解下涉企舆情敲诈犯罪。
PART
01
舆情敲诈是什么?
舆情敲诈是指通过网络平台经营自媒体账号,恶意炒作、制造企业的所谓“负面信息”,以“交钱就删”“不交再发”为要挟,以所谓“商务合作”“舆情服务”为掩护,实施针对企业的敲诈勒索犯罪。
PART
02
舆情敲诈的特点?
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非接触性:不法分子假借舆论监督之名,实际通过恶意炒作或制造负面舆情威胁敛财。
犯罪对象具有较明确的目标性、时机性:主要针对财经、环保、食药、民生等社会关注度高、舆情影响大的重点领域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处于上市、融资等关键节点的大型企业易受威胁。
犯罪方式呈现专业性、组织性:不法分子成立专门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媒体运营、暗访撰稿、信息发布、对接删帖 “一条龙” 作业。
PART
03
舆情敲诈的常见套路?
假借“爆料”之名,
恶意捏造企业
负面信息、
诋毁产品质量,
实则以“口水战”
制造流量,
要挟企业
提供“保护费”。
以 “舆论监督”
为名,
靠发帖删帖
索要“公关费”。
“恶意炒冷饭”,
反复翻炒企业旧闻,
牟取流量,
发布涉企
虚假不实信息
或负面信息,
胁迫企业
开展商务合作。
公然盗用
企业家肖像、
冒名发言,
甚至冒充
企业高管
“维权”,
误导 舆论,
明示或者
暗示企业
“付费”。
PART
04
舆情敲诈后的注意事项!
企业声誉需数年乃至数十年积淀,却可能因一条虚假信息传播瞬间崩塌。若置之不理,谣言会持续发酵;若诉诸法律,又常因取证耗力陷入 “自证陷阱”。
即便澄清真相,负面影响也难彻底消除。这种 “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 的失衡,迫使不少企业妥协,反而助长 “舆情敲诈” 蔓延,形成恶性循环,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营商环境、削弱经济活力。
因此,一旦遭遇舆情敲诈,企业可按以下几点应对:
保持冷静,先核实情况
遇到负面舆情时,企业应先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而不是急于回应或妥协。可以联系法务,评估影响范围。
. 固定证据,为法律维权做准备
截图、录屏:保存原始文章、视频、聊天记录等。公证取证:通过公证处对网络内容进行证据保全,确保法律效力。联系平台投诉:向发布平台举报不实信息,要求删除或限流。
依法维权,不纵容敲诈
起诉名誉侵权:如果内容严重失实,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道歉、赔偿。
主动发声,用事实反击谣言
企业可通过官方微博、公众号、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及时澄清事实,避免舆论被恶意引导。
警方提醒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
监督权也不能成为谋私利的工具
网民应增强法治意识,理法上网
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让网络舆论回归理性与法治
是大家的共同期盼
(内容来源:公安部网安局)
编辑:周鸣宇
一审:陈孝兰
终审:邓庭波
END
0731-84597382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等保测评 | 培训认证
会议举办 | 行业交流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