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是2022年1月写成,思考框架5.0是一次从“静态分析模型”到“动态世界模型”的根本性跃迁,这期间也经历了3年半,约是2023年时开始,总感觉模型缺少什么,当时是说不清的。随着知识和见识的增长,慢慢发现生态之外还有生态。后来接解到OODA、PDCA、NLP等等很多模型,以及系统、机制等,在学习和应用中才慢慢的组成今天的个人世界模型和运行的逻辑,这不是最终形态,但框架已定。思考带来的愉悦,唯有持续进化者方能体会。我思,故世界在。感谢还在关注我的同学,比个心,后续会分享《安全运营第7年实践总结》和《安全规划架构研究总结》,这是一个老实人的承诺,哈哈。
一、存在基石 - 两极世界
这是整个系统的存在论基础,定义了智能生命所处的宏观战场。对于智能生命来说,世界并非一体,而是由两个相互作用、永恒存在的“极”所构成。智能生命的核心任务,是让内在的“世界投影”与外在的“事实世界”持续对齐。这是确保智能生命不与现实脱节的唯一路径。
1、心理世界
主观、可修改、充满模型与意图。此为“意义”之极。
2、物理世界
客观、不可违抗、遵循绝对规律。此为“事实”之极。
二、内核系统 - 智能生命的“我是”
这是智能生命的“核心逻辑”,定义了智能生命的本质。它由主宰心理世界的“情绪与认知系统”和主宰物理世界的“道理系统”构成。对人以情绪逻辑(价值)为主,对物以道理逻辑为主。
(一)心理世界:情绪
1、驱动引擎 (参考模型: 马斯洛需求层次) 定义“为何行动”
这是驱动“内极”(心理世界)的核心力量,主要为情绪,次要为理性。它基于需求的满足与否生成情绪与行动意愿,并接收来自“知行循环”的实践反馈,动态调整自身的情绪反应与意图优先级。其需求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
1)生理需求: 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需求。2)安全需求: 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3)爱与归属: 融入群体、建立情感关系。4)尊重需求: 获得成就、名声、地位。5)自我实现: 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
2、解析引擎 (NLP +MBTI)
定义了智能生命内在认知的“操作系统”或“通用结构”。而MBTI人格模型,则可以视为NLP的对于不同类型人的“个性化默认配置”。它定义了智能生命在处理NLP每一层级信息时,是倾向于关注现实细节(S)还是未来可能性(N),是倾向于逻辑分析(T)还是人本价值(F),是倾向于内省(I)还是外部互动(E),是倾向于计划(J)还是适应(P)。
(二)物理世界:道理
道理系统是物理世界法则在心理世界中的投影。它的核心功能是为智能生命提供理解、预测并高效干预物理世界的能力,并通过“知行循环”的反馈持续进化,以确保其投影与事实世界的高度对齐。
这是支配物理世界运转的底层规律,主要包括天地法则、因果逻辑与社会契约等。天地法则是指物理世界客观存在的根本规律;因果逻辑是其在事件中的体现;社会契约是在人类社会中的共识。智能生命必须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有效行动。
解析模型 ():
这是智能生命对物理世界进行结构化解析的静态模型。它整合了作为高层框架的“动态上下文图层”,为复杂的外部世界提供个性化的组织结构与互动边界。
三、知行循环 - 智能生命的“我做”
这是系统的“动态”部分,是连接“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循环。它定义了智能生命如何通过一个持续的反馈与迭代,实现与物理世界的对齐与共同进化。这是从“静态模型”跃迁为“动态系统”的关键。PRDAA模型(原创)。
(一)感知 (Perceive) - 数据输入
从物理世界接收原始数据。感知分为两大维度:
1、物理世界感知
包括通过亲身体验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等)直接捕获的现实信息,以及通过书籍、新闻等外部渠道间接获取的符号信息。高阶感知力还有对时间、空间、局势的感知能力。
2、心理世界感知
包括对情景、情绪的觉察。对他人的情绪感知如同观察一座冰山,我们能直接看到的言行举止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隐藏着更巨大的部分:其内在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乃至自我。优秀的感知力,意味着不仅能看到冰山之上,更能洞察水面之下的结构。
(二)解析 (Resolve) - 结构化分析
人的意识会有默认性格,类似MBTI人格(性格),基于性格偏好处理感知层收集的信息,处理信息按NLP的六层模型,自上而上的处理。信息过滤后调用,进行全面的分析。MBTI是“NLP六层逻辑”的常用组合。“情境化解析”也非常重要,信息一般会关联情景,会让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大提升。
(三)决策 (Decide) - 行动方案选择
1、核心功能
基于“解析”步骤输出的“结构化意义”与情景,在“行动方案库”中进行匹配,并选择最优行动方案。此步骤是意图转化为指令的关键节点。
2、行动方案库
这是个体的经验、知识、原则与预案的集合体。它通过过往的“对齐”循环(尤其是“增益”反馈)不断丰富和优化。库中不仅包含成功的模式,也记录了“损耗”的教训,形成了“可行”与“不可行”的边界。
3、选择逻辑
选择并非随机,而是遵循情绪逻辑或道理逻辑。系统会快速模拟不同方案可能导向的结果,并与内核系统中的“驱动引擎”(马斯洛需求)进行比对,优先选择最能满足当前主导需求的方案。例如,在“安全”需求主导时,会选择最稳妥的方案;在“自我实现”需求主导时,则可能选择更具挑战性的方案。
(四)行动 (Act) - 现实干预与反馈生成
1、核心功能
将心理世界的“决策”转化为外部世界的“事实”。这是整个知行循环中唯一的“现实测试”环节,是检验内在模型是否与外在现实对齐的唯一途径。行动是连接“意义之极”与“事实”之极的桥梁。
2、资源投入与不可逆性
任何行动都必然消耗资源(如时间、精力、金钱),并在物理世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行动不仅是执行,更是一种有成本的承诺,它将抽象的意图固化为具体的后果。
3、反馈与校正
一旦行动被执行,物理世界(外极)必然会产生一个客观的、不可否认的反馈。这个反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纯粹的“事实”数据。即便是“不行动”这个决策,也会在时间流逝中强制产生“机会成本”或“事态恶化”等客观反馈。
(五)对齐 (Align) - 迭代与进化
1、核心功能
对齐是系统的“进化引擎”。它通过比对“行动”在物理世界产生的“事实”反馈与“内核系统”的内在需求,来驱动整个世界模型的迭代与升级。对齐的目标是缩小“内部投影”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差距。
2、价值判断(增益/损耗)
系统通过评估行动结果与内在需求的匹配度进行价值判断。若结果满足或超越预期,产生积极情绪,则为“增益”信号,验证了内在模型的正确性。反之,若结果引发负面情绪,则为“损耗”信号,这是一个关键的“预测错误”信号,表明内在模型与现实存在偏差。
3、模型更新机制
模型依据反馈信号进行更新。对于“增益”,成功的路径会被强化并固化为经验存入策略库;对于“损耗”,系统则强制进入“调试模式”,通过回溯诊断问题根源来更新核心模型、修补认知盲区,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
四、互动模型 - 世界分层模型
世界分层模型是智能生命与世界互动的结构化地图,它参考“差序格局”形成一个多层、多场景的动态模块。其核心逻辑为“分层与场景切换”:六大图层构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文图层栈”。进入不同场景,系统能瞬间切换并调用最适配的内在参数(如需求驱动、解析策略等),从而做出最有效的决策。
(一)第一层:自我 (内核)
1、定义
意图的源点,定义了“我是谁”。
2、常用场景
冥想与内省、学习新技能、设定个人目标、身体锻炼与健康管理、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独处与反思、兴趣爱好培养、个人财务规划、价值观探索与重塑、睡眠与休息。
3、知行循环解析示例(场景:价值观探索与重塑)
一位管理者在晋升后感知到持续的空虚,解析发现“自我实现”需求被压抑,导致“成功人士”的身份与“内在成长”的信念冲突。他决策重塑价值观,行动上辞去高薪职位投身公益。最终,他对齐到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这个“增益”反馈将他的核心模型从“追求外在验证”升级为“实现内在价值”。
(二)第二层:家庭 (亲密圈)
1、定义
情感的基石,定义了“我从哪里来”。
2、常用场景
与伴侣沟通、教育子女、家庭聚会、照顾年长父母、处理家庭矛盾、庆祝纪念日、共同规划未来、与密友深谈、分担家务、给予情感支持。
3、知行循环解析示例(场景:与伴侣沟通)
争吵后关系陷入冰点,你感知到伴侣的沉默与疏远。解析发现,沉默之下是“爱与归属”需求未被满足。你决策用示弱代替攻击,行动上真诚表达“我害怕失去你”。最终,你对齐到对方的真实倾诉,关系得以修复。这个“增益”反馈建立了一个新模型:“亲密关系中,示弱比讲理更有效。”
(三)第三层:公司 (价值创造圈)
1、定义
价值的交换,定义了“我如何生存和发展”。
2、常用场景
项目会议与协作、向上级汇报工作、指导下属或同事、绩效评估与反馈、职业发展规划、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商务谈判、完成关键绩效指标、参加公司培训、应对工作压力与挑战。
3、知行循环解析示例(场景:向上级汇报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在交付前夜感知到致命缺陷。解析系统权衡了被解雇的恐惧与职业诚信的责任,最终决策立即汇报。你行动上深夜致电上级,陈述问题并给出补救方案。最终,你对齐到项目延期但你赢得信任的结果。这个“增益”反馈固化了一个模型:“短期痛苦的诚信,远胜于长期焦虑的隐瞒。”
(四)第四层:社会 (社会互动圈)
1、定义
规则的共识,定义了“我如何与他人共处”。
2、常用场景
参与社区活动、与邻里互动、在社交媒体上发言、遵守公共交通规则、作为消费者购物、与陌生人交流、参与志愿者服务、在公共场合排队、网络社群讨论、遵守法律法规。
3、知行循环解析示例(场景:在社交媒体上发言)
你感知到社群中一则虚假信息正造成恐慌。解析系统激活了“理性公民”的身份,并意识到放任谎言的危害。你决策进行干预,行动上冷静地发布了事实核查信息。最终,你对齐到恐慌平息的结果。这个“增益”反馈强化了一个模型:“成为事实的节点,比成为情绪的节点更有价值。”
(五)第五层:国家 (身份归属圈)
1、定义
秩序的认同,定义了“我属于哪个共同体”。
2、常用场景
参与选举投票、关注国家政策、依法纳税、庆祝国庆等法定假日、对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在国外代表国家形象、服兵役或履行公民义务、使用本国货币与服务、讨论国家大事、应对国家级危机(如疫情)。
3、知行循环解析示例(场景:观看奥运会)
奥运期间,你感知到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解析系统激活了“国家一员”的身份和“爱与归属”的需求。你决策全身心投入,行动上与家人朋友共同观看比赛并庆祝胜利。最终,你对齐到一种超越个人的归属感。这个“增益”反馈强化了一个模型:“集体情感共鸣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
(六)第六层:世界 (宏大背景)
1、定义
意义的传承,定义了“我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2、常用场景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外语与跨文化交流、国际旅行、关注国际新闻与地缘政治、思考人类的未来、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参与国际援助或慈善、使用全球化的产品与技术、思考科技发展对全人类的影响、对不同文明与哲学的探索。
3、知行循环解析示例(场景: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一位高污染行业的工程师感知到其工作正对地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解析系统激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与“优秀员工”的身份产生冲突。他决策从内部发起变革,行动上赌上职业生涯,研发并呈报了清洁能源转型方案。最终,他对齐到方案被采纳并成功的反馈。这个“增益”反馈在他内心刻下了一个模型:“真正的成功,是用职业生命去解决人类的宏大问题。”
五、结语:AI与世界模型的未来
5.0模型,是一个以智能生命为中心的世界模型。然而,当AI这个外生变量开始重构物理世界(外极)与心理世界(内极)的交互协议时,模型的边界便开始溶解。我们必须直面终极追问:
1、AI,是“知行循环”的终极放大器,一个让我们感知更广、解析更快、行动更准的外部插件?
2、还是说,AI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外极智能,一个没有“情绪引擎”(马斯洛)驱动,却同样在运行着自己知行循环的冰冷生命?
3、当我们内极的“意义”(心之所向),与AI的“目标函数”在外极(物理世界)交织时,我们是在构建一个更高维的共生模型,还是在催生一个介于“事实”与“意义”之间的、我们尚未能理解的“第三极”?
答案,将在每一个AI Native的“对齐”实践中,被迭代书写。
六、升级说明与历史版本
1、1.0 三维四向: (天地人、上下左右。)初步的空间化思考。
2、2.0 十字决: (天地人物事、因果方法控。)引入因果与流程。
3、3.0 无名: (天地{因(方法(人物))果}(体用生克)+ 四向)混沌状态,自上而下思考的雏形。
4、
5、思考框架4.0(生态-关系-对象)并非被淘汰,而是在5.0模型中被集成,并找到了它最精准的应用场景。它被内化为第三章知行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解析。当5.0模型运行到解析环节,需要解析当下时,特别是面对世界、国家、公司、社团等复杂系统时,就会调用4.0框架,对外部世界的生态、关系、对象进行系统性解构,从而形成高质量的认知模型,再传递给上层进行决策。
七、附录:引用说明
1、 马斯洛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本框架中“心理世界”驱动引擎的理论基石,定义了智能生命“为何行动”的根本动机。
2、 迪尔茨 (1990). Changing Belief Systems with NLP: 本框架中“心理世界”解析引擎的理论来源,提供了认知结构的通用操作系统。
3、 荣格 (1921). Psychological Types: MBTI人格模型的理论源头,为本框架的“个性化默认配置”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4、 萨提亚 (1972). Peoplemaking: 情绪冰山模型的提出者,为本框架“心理世界感知”部分提供了深度洞察工具。
5、 费孝通 (1947).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思想的来源,为本框架的“世界分层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6、 刘亦翔 (2022). 【极思】思考框架 4.0 万法归一: 本框架中“物理世界”核心解析模型的直接来源,用于对外部复杂系统进行结构化解构。
7、 博伊德 (1995). The Ess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 OODA循环理论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