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3日,若文章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日前,浙江杭州警方侦破一起利用"AI换脸"技术突破互联网平台人脸识别认证机制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涉案团伙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伪造动态人脸视频,突破多家头部平台登录认证,非法窃取公民个人隐私数据。该案中,犯罪团伙、互联网平台与个人信息买家均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揭示了AI技术滥用带来的安全挑战。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普及,深度伪造技术迭代速度已超越安全防护升级节奏。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突破人脸识别系统,实施信息窃取、账户盗刷等违法行为,严重威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面对这一乱象,国家监管部门密集出台整治措施。《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人脸信息处理合规操作指南》等政策指南相继出台,中央网信办在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将“整治AI技术滥用”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重点应对生物认证系统暴露的安全隐患。梆梆安全基于近期通报案件与长期技术跟踪,对深度伪造人脸攻击手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移动端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务、商务、社交等行业的注册、登录、认证、支付等关键环节。- 非实时伪造人脸视频:攻击者以受害者照片为素材,通过AI换脸技术生成包含张嘴、眨眼、点头、摇头等动作的伪造视频,利用HOOK技术注入人脸识别环节,绕过认证。
- 实时换脸攻击:攻击者采用AI实时换脸工具进行现场拍摄,通过“高清屏翻拍+实时换脸”方式,同步执行活体检测动作,实时绕过动作及炫彩光等活体校验手段。
随着此类攻击手段的普及与工具化,其技术门槛显著降低,直接扩大了针对生物认证系统的攻击面。对于各类部署人脸识别认证能力的业务平台而言,提升深度伪造检测能力、筑牢活体防御基线,是防范AI技术滥用风险的必行之策。针对AI换脸带来的安全风险,梆梆安全基于移动应用全生命周期安全建设体系框架,搭建人脸识别业务安全防护专项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人脸专项场景化风险评估,深度挖掘技术和业务逻辑漏洞,并提供修复建议;通过应用防劫持、防篡改、防注入、通信数据加密等手段,提升人脸数据篡改的攻击门槛;利用安全监测与业务系统联动,有效识别和阻断应用运行过程中的前端技术类攻击行为。基于对多种攻击手法的深入理解,梆梆安全同时提出四项工作建议:1. 加强深度伪造人脸识别技术建设,提高检测阈值,提升AI换脸行为检测发现与预警阻断能力;2. 构建异常行为分析模型,监测发现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网络攻击等线索,第一时间上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3. 开展安全风险排查,重点核实客户端登录、密码重置等环节身份验证的完备性,对采用单因子验证的支付环节采取额外防护措施;4. 明确人脸认证审查标准,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时,应以合同或协议明确人脸认证审查至少应达到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赔偿责任。梆梆安全通过人脸识别业务安全防护专项解决方案,已为政务、金融、企业等多领域客户提供全面安全防护支持。通过人脸识别专项检测评估,部署动态监测与阻断机制,客户系统能够主动发现和拦截AI换脸攻击行为,安全防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未来,梆梆安全将继续优化产品与服务,通过技术创新与实战演练相结合,助力客户构建更智能、更可靠的人脸识别安全防护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ZhouSa.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