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正从“信息支援”向“作战主力”加速转型,成为其维系“大国竞争”空中优势的核心抓手。本研究旨在系统解构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
首先,报告回溯了该体系的演进历程,将其划分为“ISR主导”“察打一体”和“智能化、网络化”三个阶段,并剖析了战略需求、作战理念(如JADC2)与关键技术(如AI、自主协同)的核心驱动力。
其次,报告详细拆解了体系构成,涵盖了从战略层(如RQ-4)到战术层(如“忠诚僚机”)的多层级平台,分析了其ISR与打击载荷,并重点研究了其“分域操作、全球链接”的指挥控制(C2)与网络架构。
再次,报告聚焦评估了体系的核心能力,包括持续ISR与动态打击能力、人机协同(MUM-T)作战能力、基于AI的自主决策与集群作战能力。为深入探究体系的实战运用,本研究选取了“人机协同”与“反A2/AD”两类典型作战场景进行推演,并以卡西姆·苏莱曼尼刺杀行动为例,从“战例背景、行动过程、战例评析、对我启示”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度剖析,以总结其战术战法特点与体系脆弱性。
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报告从体系构建、技术攻关、战法创新等层面,为我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建设与反制策略提供了针对性启示。
本报告属于“蓝军开源情报”自研报告,98页,4.2万字,如需购买精译报告、自研报告及情报数据库,请加微信:lanjunqingbao2081。
关键词: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构成;JADC2;人机协同(MUM-T);作战能力;战例分析;美军
这是蓝军开源情报的第 452 期分享
编译 l 所长007
来源 l 蓝军开源情报(ID:Lanjunqingbao)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Lanjunqingbao2081)
深度解构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
——从MQ-9到“忠诚僚机” 从“反恐”到“大国竞争”
引言
美军正加速推进面向“大国竞争”的智能化转型。空中无人作战体系作为其“多域作战”和“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构想的关键支柱,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演变正从“全球反恐战争”(GWOT)中以MQ-9为代表的“察打一体”模式,转向面向高端对抗的“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作战集群。
这场转型的核心,是作战思维从“平台中心”转向“网络中心”,作战样式从“人在环上”遥控转向“人在环外”指挥。深入理解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的演进逻辑、体系构成、能力边界和实战运用,对我军在未来智能化战争中“知彼知己、掌握主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解构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深度剖析其典型作战场景与战例,并立足我军视角,探寻其建设启示与反制策略。
一、体系演变揭示三大驱动力
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的演进,是战略需求、作战理念与技术发展三者螺旋共振的结果,清晰呈现出三大阶段。
体系演进历经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ISR支援保障(20世纪90年代至2001年)。以“先锋”无人机在海湾战争和巴尔干冲突中的应用为代表,其核心任务是为有人平台提供战术侦察和火力校射,本质上是“空中望远镜”。
第二阶段是察打一体化发展(2001年至约2014年)。“9·11”事件催生了全球反恐战争(GWOT)的迫切需求。MQ-1/9的武装化实现了“察打一体”,“分域操作”(RSO)模式使其具备了全球打击能力。“持久凝视”与“定点清除”成为此阶段的标签。
第三阶段是智能化网络化集成(约2014年至今)。随着美军战略重心转向“大国竞争”,面对高端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MQ-9等GWOT平台生存力骤降。美军被迫转向发展“可消耗”(Attritable)平台(如XQ-58A)、“忠诚僚机”(CCA)、人工智能(AI)自主核心(如“天空博格”Skyborg)和JADC2网络融合,体系进入智能化、协同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期。
战略需求牵引体系转型
战略需求是体系演变的根本动力。从GWOT的“非对称”治安战,转向“大国竞争”的“对称”高端对抗,美军无人体系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生存力危机,MQ-9这类“低慢非隐身”平台在高端防空系统面前“开战即被击落”;二是成本危机,F-35等“精良”平台战损不起。
因此,美军的战略需求转变为:发展具备隐身、高速或集群能力的生存型平台(如RQ-180),以及大量“成本可控”的“可消耗”平台(CCA),用于消耗敌方昂贵的防空火力,保护高价值有人平台,实现“成本强加”。
作战理念重塑体系形态
新作战理念是体系演变的“粘合剂”。“多域作战”(MDO)和“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两大理念,重塑了无人体系的形态。
JADC2是美军应对“大国竞争”的顶层网络架构,其目标是建立连接“任何传感器与任何射手”的“作战云”。在此理念下,美军无人体系建设的重心从“平台本身”转向了“网络接口”。平台必须采用“开放任务系统”(OMS)标准,以便“即插即用”地融入JADC2网络。这推动了体系从“平台中心”向“网络中心”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技术赋能体系跃升
技术进步是体系跃升的物质基础。两大技术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人工智能(AI):AI是实现“自主化”的核心。美军“天空博格”(Skyborg)项目旨在打造通用的“AI大脑”,使无人机具备自主任务规划和空战机动能力。“项目”(Project Maven)则利用AI算法实现ISR数据的自动目标识别(ATR),将情报分析师从海量视频中解放出来。
2.弹性数据链:为应对高端电子对抗,美军正从依赖脆弱卫星链路的“星型”网络,转向采用TTNT(战术目标瞄准网络技术)等LPI/LPD(低截获/低检测概率)波形的“网状网络”(Mesh Networking),实现多路径、抗毁的战术通信。
图1-1: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演进阶段示意图
表格1-1: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演变关键驱动因素分析表
驱动因素类别 | 具体驱动因素 | 对体系演变的核心影响 |
战略需求驱动 | 1. 应对“大国竞争”高端对抗(NDS 2018/2022) | 推动体系从“非对称”转向“对称”作战。需求从“高续航”转向“高生存力”“可消耗性”和“规模化”。 |
2. 穿透“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环境 | 牵引隐身无人平台(穿透性ISR)和舰载无人加油平台(MQ-25,拓展打击半径)的发展。 | |
作战理念推动 | 1. “多域作战”(MDO)概念牵引 | 定位无人平台为跨域“传感器”和“效应器”,实现陆、海、空、天、电多域能力收敛。 |
2.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架构融合 | 强制要求无人平台采用“开放架构”,推动体系从“平台中心”转向“网络中心”,实现“任何传感器-任何射手”的互联。 | |
关键技术赋能 | 1. 人工智能(AI)与自主决策 (如Skyborg, ACE项目) | 推动“人-机”关系重构(从遥控到自主协同),使“忠诚僚机”(CCA)和“蜂群”作战成为可能。 |
2. 高速安全数据链与网络 (如TTNT, LPI/LPD) | 应对高端电磁对抗环境。推动通信架构从“依赖卫星”的星型网络转向“弹性抗毁”的战术网状网络(Mesh)。 |
二、体系构成 解构四大支柱
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之体系”,其构成可划分为层级结构、平台构成、载荷体系和指控架构四大支柱。
层级结构覆盖战略战术
美军无人体系按作战层级垂直划分,任务清晰:
战略层:负责全球ISR与战略威慑。主力是RQ-4“全球鹰”(广域监视)和高度保密的RQ-170/180(穿透性隐身侦察)。
战役层:负责战区拒止与穿透打击。主力是MQ-9“死神”(察打一体)、MQ-4C“人鱼海神”(海上监视)和MQ-1C“灰鹰”(陆军支援)。
战术层:负责近距支援与敏捷作战。主力是“协同作战飞机”(CCA,即“忠诚僚机”)、“弹簧刀”(Switchblade)等游荡弹药,以及“大鸦”(Raven)等班排级小型无人机(SUAS)。
平台序列走向异构融合
美军正加速构建“高-中-低”搭配、“隐身-非隐身”结合、“精良-可消耗”共存的异构平台序列。
HALE/MALE平台:RQ-4和MQ-9是存量主力,但正面临淘汰或升级压力。
新型自主与协同平台:这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XQ-58A“女武神”:作为CCA项目的技术验证机,其“低成本、可消耗、隐身”的特性,使其成为F-35的理想“僚机”。
MQ-25“黄貂鱼”:海军首款舰载无人加油机。其核心价值是为F-35C等舰载机“加油”,将航母打击群(CSG)后撤至敌A2/AD火力圈之外,是美军“重返制海”的关键节点。
游荡弹药(巡导弹):“弹簧刀-300/600”等游荡弹药在俄乌冲突中大放异彩,使基层分队获得了自主可控的空中精确打击火力。
任务载荷支撑多样化任务
任务载荷的模块化和先进性,决定了体系的“拳头”硬度。
ISR载荷:已实现“全频谱、全天候”。包括EO/IR(光电/红外)、SAR(合成孔径雷达)、GMTI(地面移动目标指示)和SIGINT(信号情报)等。
打击/EW载荷:除“地狱火”等传统弹药外,正加速列装GBU-69/B“小型滑翔弹药”(SGM)以提高MQ-9的载弹量。同时,为无人机(特别是CCA)配备电子战(EW)干扰吊舱,用于执行高风险的SEAD(压制敌防空)任务,已成为优先事项。
指控网络是体系作战核心
指控(C2)与网络架构是美军无人体系的“中枢神经”,也是其优势与弱点所在。
RSO模式及其脆弱性:“分域操作”(Remote-Split Operations, RSO)是美军GWOT时期的创举。即无人机在战区飞行,控制权通过卫星(SATCOM)交由美国本土的“飞行员”操控。这种模式虽实现了“全球打击、本土操控”,但也使其对高带宽、低延迟的SATCOM链路产生了极端依赖。这是美军GWOT型无人作战体系的最大“命门”。
JADC2架构融合:为摆脱上述依赖并适应高端对抗,美军正全力将无人体系融入JADC2“作战云”。其核心抓手是**OMS(开放任务系统)标准和Skyborg(“天空博格”)**自主核心。OMS负责“统一接口”,让所有平台“即插即用”;Skyborg则作为“通用AI大脑”,负责让不同平台实现“自主协同”。
图2-1: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构成要素关系图
三、核心能力 评估体系作战效能
美军无人体系的作战效能,集中体现为以下五大核心能力。
持续ISR与动态打击能力
这是GWOT模式的成熟能力。依托RQ-4的“广域扫描”和MQ-9的“持久凝视”,美军实现了对战场的持续监视。其“察打一体”模式将F2T2EA(发现-定位-跟踪-瞄准-打击-评估)“杀伤链”闭合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但该能力在高端对抗环境下效能锐减。
人机协同作战能力
这是美军应对高端对抗的核心战法(Manned-Unmanned Teaming, MUM-T)。通过F-35等有人机指挥CCA无人僚机,实现“人机互补”。
协同侦察:CCA前出高风险区,F-35在后方安全区感知态势。
协同电子战:CCA充当“诱饵”或“干扰机”,为F-35“撕开”防空网。
协同打击:CCA作为“空中武器库”,F-35“发现”目标,CCA“发射”武器,实现“传感器-射手”分离,极大提升有人机生存力和火力持续性。
自主决策与集群作战能力
这是智能化战争的未来形态,核心是“AI赋能”。
AI自主决策:搭载“天空博格”AI核心的无人机,可在C2断链、GPS拒止时,自主规划航线、规避威胁、识别目标和执行交战规则(ROE)。
“蜂群”作战:“山鹑”(Perdix)等微型无人机集群试验,展示了利用“集体智能”和“数量优势”,对敌方高端防御体系(如“宙斯盾”系统)实施“饱和攻击”的潜力。
多域协同与指挥控制能力
JADC2架构使空中无人平台成为“全域战”的关键节点。
跨域协同:在“项目收敛”(Project Convergence)演习中,空中无人机(MQ-1C)发现目标,数据“直接”推送给陆军HIMARS火箭炮实施打击(空-陆协同)。MQ-4C发现敌舰,数据“直接”推送给“宙斯盾”舰发射SM-6导弹(空-海协同)。
弹性C2:为应对SATCOM干扰,美军正转向“网状网络”(Mesh Networking)和多路径通信,提升C2网络的弹性和抗毁性。
作战保障与快速部署能力
全球部署:RSO模式和“敏捷作战部署”(ACE)理念,使美军无人机能从全球基地(甚至简易跑道,如XQ-58A)快速发起行动。
AI赋能PED:为处理海量ISR数据,美军“项目”(Project Maven)利用AI算法自动判读视频和图像,将情报分析师从“大海捞针”中解放出来,极大提升了“数据处理、分析与分发”(PED)体系的效率。
图3-1:美军空中无人平台人机协同(MUM-T)作战流程
四、场景战例 剖析实战运用逻辑
本章通过“两景一例”,深入剖析美军无人体系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运用逻辑。
场景一 分布式人机协同空战
设定:高端对抗(A2/AD环境)。
兵力:1架F-35(指挥官)+ 4架CCA(2架EW型、2架火力型)。
战法:F-35保持隐身,在安全距离指挥。CCA-EW型前出,或干扰敌雷达,或充当“诱饵”引诱敌雷达开机。F-35锁定暴露的雷达后,指挥CCA-火力型发射反辐射导弹。随后,F-35发现纵深目标,再次指挥CCA-火力型(作为“空中武器库”)发射滑翔弹药实施打击。若CCA遭遇拦截,则执行“可消耗”战术,牺牲无人平台,保全F-35。
亮点:此场景展示了美军未来空战的核心思想——“有人机”作为“大脑”,“无人机”作为“感官”和“拳脚”,彻底改变了空战力量结构。
场景二 穿透性ISR反A2AD
设定:冲突前期(强A2/AD环境)。
兵力:RQ-180(隐身穿透层)+ RQ-4(防区外监视层)+ 天基卫星。
战法:RQ-4在防区外进行“广域扫描”,发现疑似机动目标(如ASBM发射车)。该情报触发DCGS(地面情报中心)调度RQ-180利用其隐身性,秘密“穿透”防空网,对目标进行抵近“详查”和精确识别。确认目标后,JADC2网络将“目标数据包”瞬时分发给防区外的B-21轰炸机或海基“宙斯盾”舰,引导跨域火力实施打击。
亮点:此场景展示了美军如何利用“隐身-非隐身”平台梯次配合,解决“A2/AD硬壳”下的“寻的-打击”难题。
战例剖析 苏莱曼尼刺杀行动
该战例是美军GWOT模式的“巅峰之作”,也是其体系脆弱性的“集中暴露”。
战例背景 HVT与半良性环境
2020年1月,美伊博弈激化。苏莱曼尼作为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被美方视为“眼中钉”。作战地点巴格达国际机场,对美军MQ-9而言是“半良性”环境——无空中威胁、无高端防空、无强电磁干扰。
行动过程 ICD高效闭环
1.情报(I):前端多源情报(HUMINT/SIGINT)精确掌握苏莱曼尼航班信息。
2.指挥(C):美军MQ-9“死神”在机场上空“持久凝视”待命。操作员远在美国本土克里奇基地,通过RSO模式(卫星)实时操控。
3.打击(D):苏莱曼尼车队驶离机场,MQ-9操作员在获得最高层授权后,发射“地狱火”导弹(据信包括R9X“刀片”型),精确命中目标。
战例评析 效能与脆弱性并存
效能峰值:此次行动展现了美军ICD(情报-指挥-打击)杀伤链的极致效率。情报、指挥、打击三环无缝衔接,以“零伤亡”代价清除了高价值目标。
致命脆弱性:其成功建立在三个“绝对”前提上:
1.绝对制空权:MQ-9生存无虞。
2.绝对电磁优势:SATCOM链路畅通无阻。
3.绝对情报优势:前端情报“喂食”精准。
结论是:一旦这三个前提中的任何一个(特别是在高端对抗中)不复存在,苏莱曼尼战例所代表的GWOT作战模式将即刻“失效”。
图4-1:人机协同(MUM-T)作战场景流程图
五、启示思考 探索我军建设与反制
美军的转型路径与实战暴露的弱点,对我军建设无人作战体系、发展非对称反制策略具有重大启示。
对我军体系建设的四大启示:
1.拔高战略认知:必须将无人作战力量视为智能化战争的“主力军”,而非“辅助者”,从顶层设计上赋予其与有人战机同等的战略地位。
2.转向网络中心:我军无人平台研发已成果丰硕,但“体系融合”是短板。必须加速推进我军的“开放架构”标准,坚决打破“数据烟囱”,实现跨军兵种、跨平台的“网络互联”。
3.攻坚核心技术:必须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技术。重点是“AI自主决策”、“人机协同”战术数据链和“蜂群”协同控制算法。
4.重塑人才培养:未来无人作战需要的是“指挥员+工程师+分析师”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必须从院校培养和训练大纲上进行根本性变革。
应对美军体系的三维策略:
美军体系的“命门”在于其对“网络”和“C2节点”的依赖。我军应发展“体系破击”战法。
1.技术对抗(战术层):
o硬杀伤:发展定向能武器(激光/微波)和低成本C-UAS(反无人机)导弹,用于应对CCA和“蜂群”饱和攻击。
o软杀伤:这是反制美军体系的“撒手锏”。必须大力发展全频谱电子战能力,重点压制其SATCOM链路、战术数据链(TTNT/Link 16)和GPS导航信号(干扰与欺骗)。
2.体系抗衡(战役/战略层):
破击C2节点:这是非对称反制的“重心”。美军无人体系的重心不在平台,而在C2节点。
打击天基节点:发展ASAT(反卫星)能力,瘫痪其WGS、SBIRS等关键C2和ISR卫星。
打击地面节点:利用我军远程精确火力,在战时第一时间摧毁其RSO操作的“避风港”基地(如关岛、克里奇)和PED情报中心,使其“飞行员”和“大脑”同时失能。
3.战术战法(作战层):
强化被动防护:全军必须提升“反无人机侦察”能力,包括多频谱伪装(防红外/SAR)、严格的电磁静默(EMCON)和大规模部署智能假目标。
发展我军非对称战法:利用我军优势,发展我军自己的“蜂群”饱和攻击战法,以及“以无人反无人”的猎杀战法,在智能化战场“棋局”中实现“换道超车”。
结语
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正向智能化、自主化、集群化高速演进,这对我军空中安全和未来作战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军必须坚持体系思维和非对称理念,在加快构建我军智能化无人作战体系的同时,精准研判对手体系脆弱性,发展“软硬一体、多域联动”的“体系破击”战法,方能在未来智能化战场中真正掌握主动权。
蓝军开源情报
2025年11月1日
《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能力与典型场景运用研究》
摘要1
第一章: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演变2
1.1 发展历程2
1.1.1 早期阶段:以ISR为主的支援保障2
1.1.2 发展阶段:察打一体化与全球反恐4
1.1.3 拓展阶段:智能化、网络化体系集成6
1.2 演变驱动因素8
1.2.1 战略需求驱动8
1.2.2 作战理念推动10
1.2.3 先进技术发展赋能12
1.3 演变逻辑分析14
1.3.1 作战环境变迁对体系提出新要求14
1.3.2 技术发展推动作战平台与力量结构重构15
1.3.3 信息融合与智能决策引领体系集成发展16
第二章: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构成18
2.1 空中无人作战体系层级结构18
2.1.1 战略层:全球ISR与战略威慑18
2.1.2 战役层:战区拒止与穿透打击19
2.1.3 战术层:近距支援与敏捷作战20
2.2 空中无人作战平台构成21
2.2.1 高空/中高空长航时平台21
2.2.2 新型自主与协同平台23
2.2.3 战术与游荡弹药24
2.3 ISR与打击载荷体系26
2.3.1 侦察与监视载荷26
2.3.2 打击与电子战载荷28
2.4 指挥控制与网络架构30
2.4.1 C2体系层级划分30
2.4.2 通信链路构成与运行模式31
2.4.3 JADC2架构融合32
第三章:美军空中无人作战核心能力分析35
3.1 持续ISR与动态打击能力35
3.1.1 全天候、广域持续监视能力35
3.1.2 “发现-定位-跟踪-瞄准-打击”(F2T2EA)杀伤链闭合能力36
3.2 人机协同(MUM-T)作战能力37
3.2.1 协同侦察与态势共享37
3.2.2 协同电子战与防空压制38
3.2.3 协同打击与毁伤评估38
3.3 自主决策与集群作战能力39
3.3.1 基于AI的自主任务规划与执行39
3.3.2 无人机“蜂群”作战战术运用40
3.3.3 拒止环境下的自主作战能力40
3.4 指挥控制与多域协同能力41
3.4.1 弹性、抗干扰C2网络能力41
3.4.2 与天基、海基、陆基力量的跨域协同42
3.5 作战保障与快速部署能力43
3.5.1 全球部署与简易起降能力43
3.5.2 “数据处理、分析与分发”(PED)能力44
第四章: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典型作战场景与战例剖析47
4.1 分布式空中作战与人机协同(MUM-T)场景47
4.1.1 场景设定与作战目标47
4.1.2 兵力运用:以“忠诚僚机”(CCA)与F-35协同为例48
4.1.3 协同机制:基于“天空博格”(Skyborg)的自主任务分配49
4.1.4 典型战术战法:集群突防、协同感知与饱和打击49
4.2 穿透性ISR与反“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场景50
4.2.1 场景设定与作战目标50
4.2.2 兵力运用:高空(HALE)、中高空(MALE)平台梯次配置51
4.2.3 协同机制:与天基/海基ISR力量的信息融合52
4.2.4 典型战术战法:“F2T2EA”杀伤链引导与动态目标打击53
4.3 现代战争典型战例剖析:卡西姆·苏莱曼尼刺杀行动(2020)53
4.3.1 战例背景:美伊博弈、高价值目标(HVT)与混合战争形态54
4.3.2 行动过程:多源情报融合、MQ-9“死神”持续跟踪与“地狱火”导弹精确打击54
4.3.3 战例评析:情报-指控-打击(ICD)体系高效闭合与C2链路依赖56
4.3.4 对我启示:“定点清除”战术的非对称优势与关键节点脆弱性57
4.4 演训场景剖析:2024年‘勇敢之盾’演习中的人机协同运用60
4.4.1 演训背景:高端对抗与CCA“印太首秀”60
4.4.2 行动过程:“有人-无人”协同穿透A2/AD模拟61
4.4.3 演训评析:MUM-T战法验证与体系脆弱性62
4.4.4 对我启示:威胁临近与“体系破击”的紧迫性64
4.5 俄乌冲突中的ISR支援运用65
4.5.1 运用背景:高烈度对抗与“防区外”支援66
4.5.2 运用过程:“防区外”的广域持续监视66
4.5.3 运用评析:HALE的战略价值与MALE的致命脆弱性68
4.5.4 对我启示:认清HALE威胁 抓住MALE弱点69
第五章:对我军的启示思考72
5.1 对我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建设的启示72
5.1.1 战略认知:明确无人作战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72
5.1.2 体系构建:推动“平台中心”向“网络中心、智能赋能”转型73
5.1.3 技术发展:加速攻关自主协同、AI决策、人机交互74
5.1.4 人才培养:构建新型无人作战力量人才体系75
5.2 应对美军空中无人作战体系的策略76
5.2.1 技术对抗策略76
5.2.2 体系抗衡策略78
5.2.3 战术战法与应变能力提升79
参考文献82
👇👇
👇👇景》
👇👇
原价999元! 星球试运营期间199元! 试运营结束,恢复原价!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