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科技是行业知名的智能网络安全公司,具备卓越的安全实战攻防能力。在君联资本2025年度CFO&CHO联合论坛上,长亭科技创始人、CEO朱文雷,从产业观察到组织实践,系统分享了长亭在AI时代的增长思考与落地路径,以“牛顿三定律”到反向传播为线索,提出一套“工程化”方法,用形象的理工科规律讲清企业提质增效的实践。
判断一项技术是否真正起飞,我更看真实使用量而不是情绪指标。以今年上半年公开口径看,中国6月AI的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达到了30万亿,而在2024年初这个数字还只是1000亿,一年多接近300倍的增长。对于企业服务而言,IT盘子里AI的份额在快速扩张,若业务与AI没有连接,你可参与的蛋糕会被动变小,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这就意味着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大家必须去彻底拥抱AI。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到企业落地时,常会碰到四类难点:
· 战略结合点未必显性:需要反复推演业务与AI的紧密连接点;
· 技术观感与实际体验存在落差:媒体宣传中的“东北虎”实际使用可能只是“小猫咪”;
· 人才瓶颈明显:高水平AI人才难得,我常常亲自“扒论文挖人”,直连顶尖高校博士生,而非走常规通道;
· 组织心理与文化阻力:对“被替代”的担忧普遍存在。我的态度很直接:真正替代你的不是AI,而是“会用AI的同事”。
组织加速器
用“牛顿三定律”注入外力
我是理工背景,习惯用朴素物理去归纳组织问题。三条定律,足够好用。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外力要具体到“人事时”
组织若无外力会维持原状。外力不能只是口号,而是要求企业或部门的一号位,要能给出具体到人、事、时间的部署。此外,企业要打破惯性思维,我们的传统产品防火墙、扫描器等的应用场景和AI是有距离的,我思考了很久如何与AI结合,发现AI编程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于是我们把写代码与安全检测结合,推出AI Secure Coding平台,通过AI实现代码的原生安全。我们是去年底至今年初立项,今年7–8月一些国际顶级公司也在公开强调这一路线,我们在8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对应产品,实现快人一步。
· 牛顿第二定律:F=ma——要提升加速度(a),要么加力度(F),要么减重(m)
加力度(F):我先把公司里能做AI的人凑成约20人的项目组,进入“战斗屋”封闭攻坚,管理上我亲自盯节奏,防止推进力消散在流程中,明确高强度节奏与单一目标。减重(m):20人的小团队,短节奏推进。同时先从中小客户与小项目落地做起,因为AI革命的扩散顺序与以往相反——先普通用户、再企业、再政府,大客户起步门槛高、周期长,先推出面向中小企业、开源可用的代码平台,降低试用门槛,尽快形成可感知的早期成果。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用“胜仗体验”化解回弹
推动越猛,组织的“回弹”越强。我的做法是先给大家看得见的胜仗与体验。我们自研了企业内部AI助手“夺旗猫”,有意设计成“小猫咪”的形象拉近距离,把审批、任务、知识检索等直接塞进钉钉聊天窗口,同事和管理者在里面可以一键处理,不再来回切换系统。上线几个月后,效率提升能被感知,反馈明显变好,“反作用力”下降。我们还做了内部共创计划,强化参与感与自豪感,组织接受度随之提升。
经营方法
把“反向传播”用于管理收敛
我常用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来类比经营方法论:
· 前向传播:先把业务跑起来,获得真实数据,而不是在0到1之前空想,没有最初的结果就不存在优化;
· 误差计算:把实际结果与目标量化对比,明确差距;
· 权重更新:将有限资源沿“最陡梯度”方向投入,高频、小步、低成本地调整与试错。
围绕这个原理,我主要做了几个事情:
· 动态预算:把“拨付”与“业绩”绑定
我们曾出现过这样的结构性误差:年初给你100万,年底花掉98万,看似合理;但收入常常差5%–10%,规模一大,就可能是五千万到一亿的缺口。为此我今年痛改“静态预算”,改为动态预算:不给死额度,拨付跟着业绩走。企业级收入通常上半年约30%,下半年约70%,那预算就前轻后重,引导大家“把钱花到点上”。春节期间我亲自带实习生把系统框架做出来,再交给财务细化落地。这件事必须由一号位亲自推动,才能确保节奏和力度。
· 结构性降本:不伤“动脉”,把钱用在刀刃上
降本不是平均削,而是聚焦核心、裁减冗余团队、收紧与业绩无强相关的福利,把资金投向对利润最敏感的环节。阶段性结果看,到年中亏损已明显收敛;若下半年维持力度,全年转正是有希望的。这依旧是“反向传播”的精神:沿最有效的方向持续更新权重。
CEO的AI时代新使命
AI企业的设计师和布道者
· 亲自参与变革。不只是提出口号,而是与CFO/CHO等一起下场,把AI融入流程与岗位分工,推动组织结构与机制重构。
· 数据驱动与第一性原理。以数据校准决策,减少主观拍脑袋。用第一性原理把问题分解到本源和成本层面,做出不一样的价值。
· AI素养与认知升级。主动用AI获取信息、提升认知,意识到“信息差”正在被AI抹平,决策速度和质量要随之升级。
· 方向不能众筹。洞察“企业价值与AI结合点”,方向由一号位拍板。团队可以给出很多想法,但取舍与定向必须由CEO承担。
· 把部署说清楚、说到位。少讲抽象口号,多给“谁—何时—做什么”的具体安排,用可执行的任务取代“形成闭环、击穿引爆点”等空话。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