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SQL注入等攻击手段突破面向外网的Web Server;
通过被入侵的Web Server做跳板,对内网的其他服务器或桌面终端进行扫描,并为进一步入侵做准备;
通过密码爆破或者发送欺诈邮件,获取管理员帐号,并最终突破AD服务器或核心开发环境;被攻击者的私人邮箱自动发送邮件副本给攻击者;
通过植入恶意软件,如木马、后门、Downloader等恶意软件,回传大量的敏感文件(WORD、PPT、PDF、CAD文件等);
通过高层主管邮件,发送带有恶意程序的附件,诱骗员工点击并入侵内网终端。
包括扫描网络、分析公开信息,甚至通过社交媒体等途径获得目标组织的内部消息
攻击者通过投送恶意代码,并利用目标企业使用的软件中的漏洞执行自身。 利用软件或网络设备的漏洞、发送钓鱼邮件、使用恶意附件等方式。
利用内部漏洞或弱点进行进一步渗透。
攻击者会开始窃取敏感信息,如客户数据、财务信息或知识产权等。
持续窃取信息、监视系统活动,或实施其他恶意行为。 他们会覆盖自己的痕迹,确保自己难以被发现。
检测与预警
部署监测系统:利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和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系统(SIEM),实时收集和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和安全事件信息,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
建立威胁情报共享机制:与行业伙伴、安全厂商等建立信息共享渠道,及时获取最新的APT攻击情报和趋势,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开展异常行为分析:通过机器学习、行为分析等技术,建立正常行为基线,对用户和系统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操作和潜在的APT攻击迹象。
防御与阻断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VPN)等网络安全设备,对网络边界进行严格的安全防护,限制外部网络的访问。同时,采用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和存储,防止数据泄露。
实施访问控制策略: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严格控制用户对系统和数据的访问。同时,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如密码、短信验证码、指纹识别等,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隔离受攻击系统:一旦发现APT攻击迹象,立即将受攻击的系统或网络进行隔离,防止攻击进一步扩散。同时,对受攻击系统进行备份和恢复,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溯源与反制
攻击溯源:利用日志分析、数据包捕获等技术手段,对APT攻击进行溯源分析,确定攻击源的位置、身份和攻击路径。通过分析攻击者的手法和工具,了解其攻击意图和策略。
合法反制措施:在掌握充分证据和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攻击者采取适当的反制措施。例如,向攻击源所在的网络服务提供商举报,协助执法机构进行调查和打击。
应急响应与恢复
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APT攻击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应急处理流程和恢复策略。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评估,确保在实际发生攻击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
数据恢复与业务连续性保障: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异地位置。在遭受APT攻击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人员培训与安全意识提升
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包括APT攻击的特点、防范措施、应急响应等方面。
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网络安全工作,及时报告安全问题和隐患。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