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量子战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量子欧洲》(Quantum Europe Strategy: Quantum Europe in a Changing World,以下简称“战略”),标志着欧洲正式将量子技术提升为“经济安全与技术主权的核心抓手之一”。战略以“五大领域+全生命周期实施”为框架,其目标是把欧洲塑造成为“量子工业强国与全球市场领导者”。
战略基石,凭借“双重优势”破局,锚定三大核心目标
欧洲量子战略的底层逻辑在于,依托“科研卓越+ 生态活力”的现有优势,突破“转化滞后+ 协作分散”的现实困局,最终达成三大核心目标。其一为保障技术主权。摆脱对非欧洲量子供应链的依赖,在计算、通信、传感等关键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其二是提升经济竞争力。抓住到2040年全球量子市场预计达1550亿欧元的机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红利,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量子企业。其三是赋能安全防御。挖掘量子技术的“双重用途潜力”,将其融入欧洲空间、安全与国防战略,强化通信安全、战场感知等能力。
五大战略领域,实现从科研到应用的全链条布局
战略将欧洲量子发展细分为五个相互支撑的核心领域,构建起“科研筑基—基建支撑—生态壮大—安全赋能—人才保障”的完整闭环。
在研究与创新领域,巩固科研实力,打通“实验室到工厂”的通道。欧洲在量子科研领域已投入超110亿欧元(欧盟20亿+成员国90亿),然而分散的资金和重复的研究方向降低了效能。对此,战略提出“量子欧洲研究与创新计划”,以“共同议程+集中攻坚”的方式破局,聚焦“发现(基础研究)—转化(试点产线)—应用(行业落地)”的全流程。基础研究阶段,支持量子计算、通信和传感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行动;转化阶段,进一步投资建设最先进的量子计算、通信和传感基础设施,量子硬件和相关技术,以及支持工业化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尖端试点生产线和设计工具;应用阶段,支持在关键公共和工业部门开发应用,确保将所有量子领域的科学进步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影响。
在量子基础设施领域,构建“计算+通信+传感”三位一体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量子技术落地的“物理载体”,战略将其视作“突破转化瓶颈的关键着力点”,并重点布局三大方向。一是量子计算与模拟,计划于2035年成为首个实现单平台“数千纠错量子比特规模”的目标。二是量子通信,预计在2030年建成首个完全欧盟互联“天地一体”的安全通信实验网络。三是量子传感,实现从“地下探测”到“精准医疗”等应用场景的突破。
在量子生态系统领域,着力破解“初创脆弱”困境,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欧洲约有70家量子企业,却面临着“营收不稳定、成长融资困难、工业需求有限”的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战略从“工业化、资金、供应链”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工业化量产。即将启动6条量子试点生产线,为2030年前建立“量子代工厂”奠定基础。同时,将于2026年发布《量子芯片工业化路线图》与《欧洲量子标准路线图》,解决技术互操作性问题。二是完善资金支持。设立“欧洲扩展基金”,并与欧洲投资银行(EIB)、欧洲创新理事会(EIC)基金联动,为量子初创企业提供从“种子轮→成长轮→规模化”的全周期资金支持。三是强化供应链安全。2025-2026年开展全欧盟量子供应链脆弱性评估,重点排查稀有材料、精密部件等瓶颈问题,通过“供应商多元化+本土产能提升”的方式,降低对非欧洲组件的依赖。
在空间与双重用途领域,量子技术为“安全与国防”赋能。量子技术的“双重用途潜力”(民用+ 国防)是欧洲战略的独特亮点,该战略将其与《欧洲防务备战2030白皮书》《保护欧盟内部安全战略》深度关联。空间领域,欧洲与欧洲航天局(ESA)合作制定《航空量子技术路线图》,将量子技术融入伽利略导航系统,研发“量子惯性导航原型”,以便在GNSS 受干扰时实现自主定位。国防领域,2026年将发布《量子传感空间与国防路线图》,重点研发“量子激光雷达”(提高战场目标探测精度)、“地下结构探测传感器”(追踪潜艇、探测地下军事设施),依托欧洲防务基金,推动民用量子创新成果向国防领域转化。国际协作领域,欧洲与北约推进“跨大西洋量子共同体计划”,打造“量子就绪型联盟”,确保欧洲量子防御能力与盟友协同发展。
在量子技术领域,着力破解“人才缺口”难题,构建全球顶尖人才池。尽管欧洲每年培养超过11万名STEM领域毕业生,且拥有40多个量子硕士项目,但“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十分突出,量子软件工程、系统集成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尤为显著,这拖累了初创企业的商业化进程。战略以“教育+流动+留存”为核心,构建人才保障体系。首先是革新教育体系。2026年将成立“欧洲量子技术虚拟学院”,整合全欧洲的培训资源,推出硕士/博士级别的跨学科课程,采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实现学分互认,同时同步开发“教师培训师模块”,提升中小学的量子素养教育水平。其次是培养实践能力。2025年启动“量子技术初创企业驻场研究员计划”,促进科研人员与高增长企业的对接;2026年推出“量子学徒计划”与“高级数字技能竞赛”,通过真实项目培养技术人才。最后是吸引全球人才。实施“欧洲量子人才流动计划”,为非欧盟的博士、早期职业人员提供奖学金,试点“玛丽·Skłodowska·居里行动”,吸引全球顶尖的量子研究人员留在欧洲工作。
实施保障,兼顾治理与协作,确保战略落地成效
为避免“成员国各自为战”的情况,战略设计了多层次治理框架与国际协作机制。欧盟层面,设立“高级别咨询委员会”,由顶尖科学家提供战略指引;建立“成员国量子技术协调小组”,协调五大领域的年度进展,并监测量子供应链的安全。全生命周期监测机制,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跟踪量子比特纠错率、供应链自主率等核心指标,确保技术发展路线不偏离目标。国际合作方面,优先与“价值观契合”的国家开展联合科研,并实现基础设施的互惠使用;在G7、ISO等多边框架中积极推动量子标准的制定,提升欧洲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战略虽布局全面,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成员国协作风险,历史上欧洲“分散治理”造成资源重复投入(如多国各自建设量子基建),若无法有效统筹,可能会削弱规模效应。二是私人投资不足,欧洲的风险投资环境相较于美国更为保守,若“欧洲扩展基金”无法撬动足够的私人资本,初创企业可能会被非欧洲投资者收购,进而导致技术外流。三是中美竞争压力,美国凭借谷歌、IBM等企业的私人投资,中国依托产业优势进行集中攻坚,若欧洲不能加速转化,可能会在量子工业化竞赛中落后。尽管如此,战略仍指出,欧洲的优势不可替代,其“科研生态”的均衡布局,既避免了“技术至上”的风险,又能依托单一市场规模实现生态协同。若战略顺利落地,欧洲有望在2035年前成为“全球量子技术规则制定者与产业领导者”,为全球量子治理提供“兼顾安全与发展”的欧洲方案。
文章参考来源 | European Union
关于赛博研究院
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简称赛博研究院),是上海市级民办非企业机构,成立至今,赛博研究院秉持战略、管理和技术的综合服务模式、致力于成为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科技智库、服务数据要素市场的专业咨询机构和汇聚数智安全技术的协同创新平台。
赛博研究院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是包括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通管局、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数据局等单位的专业支撑机构,同时承担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安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上海“浦江护航”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上海数据安全协同创新实验室发起单位等重要功能,并组织“浦江护航”数据安全上海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安全高端对话等一系列重要专业会议。
欢迎联络咨询:
电话:021-61432693。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