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媒体对生成式AI的追捧依旧狂热,但麻省理工(MIT)下属机构NANDA的一份最新报告却给出了“下头”的数据:美国企业在生成式AI上投入的350–400亿美元,95%都打了水漂。在人工智能热炒背后,是广大企业CIO们对AI落地的失望甚至绝望。
一场豪赌:400亿美元的企业级AI投入
根据MIT NANDA(Networked Agents and Decentralized AI)团队的研究,美国企业在过去两年间累计投入350–400亿美元于生成式AI。报告基于 52场高管访谈、300+公开项目分析以及153份行业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很骨感:
95%的企业未获得任何实际回报;
仅5%的定制AI工具真正进入生产级别运行;
多数项目停留在“概念验证(POC)/炫技Demo”。
某CIO在访谈中直言:“这一年我们看了几十个Demo,能称得上有价值的可能只有一两个。其他要么是包装壳,要么是科学实验。”
5%与95%的AI鸿沟
报告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GenAI Divide(生成式AI的鸿沟)。
这道鸿沟的根源,不在于算力、数据或人才,而在于AI工具的“短时记忆”与难以适配复杂场景的顽疾。
Chatbot型应用容易试水,因其灵活、低门槛而快速普及;
关键业务流程却普遍失败:缺乏记忆、缺少定制化,难以满足企业级的稳定性和长期价值诉求。
这也是为什么“员工自带ChatGPT”往往比企业采购的专用工具更受欢迎。报告引述一位律师的吐槽:花了5万美元买的合同分析AI工具,输出僵硬,无法定制;反观ChatGPT,虽然是“外来户”,但能迭代式对话,产出质量更高。
行业冷热不均:两大赢家与七大“旁观者”
研究显示,GenAI的影响并非普遍,而是极端集中在两个行业:
科技(Tech)
媒体与电信(Media&Telecom)
在这两个领域,AI已经开始重塑就业与流程:
80%的高管预计未来24个月内减少招聘;
外包客服、行政处理、标准化开发任务率先被替代,5–20%的岗位已受冲击。
相比之下,专业服务、医疗制药、零售、金融、先进制造、能源材料等行业基本“雷声大雨点小”。一位制造业COO直言:“媒体炒作未来已来,我们的车间依然如旧。顶多是合同处理快了一点。”
投资错配:50% 的预算被砸进了市场部
报告指出,企业生成式AI投资中,50%流向市场与销售。这让很多AI项目止步于“营销噱头”,而非业务核心。
真正能创造价值的环节,例如前端的客户筛选、客户保留;后端的外包业务削减、广告代理替代、金融风控检查等,却鲜有得到资金青睐。
换句话说,企业的钱大多花在了“看起来酷”的地方,而非“真正能省钱或赚钱”的地方。
跨越鸿沟的秘诀:采购观念的转变
报告最后的落脚点在于采购逻辑:
把AI工具当作BPO(业务流程外包) 服务来要求,而非SaaS软件随便买来用。
真正成功的企业,会推动一线员工参与落地,并以业务指标而非“技术炫技”考核供应商。
这意味着,跨越AI鸿沟,不是“买一个模型或智能体方案”那么简单,而是要形成深度合作与定制。
谁在裸泳?
这份报告的刺痛感在于,它击中了整个AI投资浪潮的软肋:
巨头们(如Oracle、IBM)借AI调整岗位,但很多时候只是以“AI”为名进行成本外包与裁员;
中型企业困于“买来一堆工具,却没人真用”;
员工个体反而绕过企业方案,直接用ChatGPT、Claude等通用工具解决问题。
当媒体炒作与资本的热浪退去,真正的问题是:AI在企业内部的角色,究竟是战略武器,还是昂贵的PPT?
结语
400亿美元的投入,换来的是一份“95%打水飘”的成绩单。
这不仅是对企业IT投资回报率的拷问,更是对生成式AI能否成为“生产力革命”的现实检验。
在这道“AI鸿沟”面前,美国企业已用真金白银交了学费。接下来,或许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将AI视为“流程重构伙伴”的公司,才可能真正品尝到AI红利。
报告链接: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8rU8OpQWU44gYDeZyINUZjBFwu--1uTbxixK_PRSVrfaH8Q/viewform
END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