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探讨了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指南及实践,分析其发展现状、技术要求、总体设计、建设内容、运营模式及典型案例,展示了数据流通与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
前言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国家密集发布政策文件(如《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IDC预测市场规模超30亿元,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构建安全、可追溯的数据流通机制,释放数据潜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发展现状及趋势
1.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新要求
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但其价值实现依赖高效、安全的流通体系。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不同策略:
欧盟:通过《数据治理法案》和GAIA-X项目,强调“数据不出域”规则,确保主权可控性。
美国:以自由流动和市场驱动为主,云服务提供商奠定统一技术路径,API经济提升流通效率。
日本:政府主导混合架构模式,形成“集中管控规则、分布执行应用”的双层体系。
国内方面,《数据二十条》明确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提出“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的范式,为数据流通提供政策保障。
2. 数据可信流通的困难与挑战
技术兼容性差且成本高昂: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尚未成熟,跨平台互联互通存在障碍。
数据安全与合规风险:分级分类标准需完善,全链条安全监控机制仍在探索中。
数据价值评估标准缺失:高主观性和场景依赖性导致定价困难,供需失衡影响流通效率。
3. 可信数据空间的定义与核心能力
可信数据空间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数据可信管控:支持全流程动态管控和实时存证。
资源交互:实现跨主体数据资源共享和服务共用。
价值共创:促进数据资源向产品或服务转化,保障参与方权益。
4. 可信数据空间相关技术标准现状
《可信数据空间技术架构》规范了技术架构和功能模块。
《可信数据空间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年版)》构建了六大标准框架,涵盖基础共性、资源交互、可信管控等。
《可信数据空间能力要求》提出“1+5”能力框架模型,强调可持续运营。
5. 发展趋势与未来方向
未来将呈现融合化、场景化和生态化特征,重点解决数据流通中的信任问题,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总体设计
1. 业务架构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涵盖数据授权、供给、开发、产品发布和交易等环节,涉及政府、企业、医疗机构等多方参与。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与可信数据空间深度协同,实现“授权有界、使用有序、监管有效”的生态。
2. 功能架构
功能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支撑层、业务服务层等,强调场景驱动、平台赋能和统一支撑。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内容
1. 可信数据空间门户
提供数据目录、数据服务和用户中心等功能,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所需数据和服务。
2. 可信数据空间运营平台
包括主体接入与管理、数据资源接入与管理、数据产品管理、数字合约、使用控制和运营监测等模块,确保数据流通的安全与合规。
3. 租户空间服务平台
提供专属的数据协作与开发环境,支持空间申请、创建、管理和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4. 数据开发利用平台
包括使用安全、使用环境、数据开发系统、接口开发系统和数据标注系统,赋能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开发与应用。
5. 接入连接器
实现身份管理、数据资源管理、数据产品管理、数据交付和计量计费等功能,构建高度可信、可控的数据流通环境。
6. 可信数据空间监管平台
包括生态主体监管、数据资源接入监管、数据产品流通监管、数据应用监管和监管分析服务,确保数据流通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运营模式及典型案例
1. 运营服务模式
供需撮合服务:通过平台中介收益激活数据交易市场。
基础设施服务:提供硬件与资源租赁/销售,降低客户自建门槛。
数据治理与赋能服务:提供专业服务,提升数据质量和价值密度。
数据产品开发与销售: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直接满足用户需求。
2. 典型案例
数据空间支撑市级公共数据授权银行跨域受控使用
某市大数据局通过数据空间流通网络,帮助银行利用政府公共数据优化企业综合评价模型,提高营销效率。
数据空间支撑大模型训练场景中的语料数据跨域流通使用
数据交易所采用数据空间技术,保障语料提供方的数据权益,同时满足大模型训练方的需求。
数据空间支撑产业/供应链/公共数据跨域多方融合流通使用
数据交易所构建供应链金融数据要素跨域融合平台,融合核心企业业务数据和政府公共数据,提升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精准度。
■
审核:晓洁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