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个代号叫 “SlopAds” 的案例,讲真,看完直接给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作为一名老工程师,我见过各种代码混淆、各种攻击手法,但这帮哥们儿的技术思路,简直是把反侦察和用户心理学玩明白了。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手机明明没干啥,却变得又卡又烫,电量还掉得飞快?你可能以为是哪个APP没优化好,但真相可能远比这恐怖… 今天,我就带大家来深入扒一扒,这个“SlopAds”广告欺诈团伙,到底秀在哪里!
“SlopAds”是谁?干了票多大的?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巨型的广告欺诈团伙。他们开发了 224款 看似正常的安卓APP,在全球 228个国家和地区 疯狂吸粉,累计下载量高达 3800万!
在巅峰时期,这套系统每天能产生 23亿次 的广告竞价请求(bid requests)!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一个中小国家的互联网流量了。当然,谷歌最终还是发现了他们,并把这些APP全部从Play Store下架了。
技术解剖:这个“广告刷子”到底有多秀?
接下来就是硬核技术细节了,大家坐稳扶好!
第一招:精准识别“目标用户”,绝不误伤“自己人”
这是整个欺诈链条中最让我拍案叫绝的一环。
当用户下载并打开一个“SlopAds”家族的APP时,它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干坏事,而是先“自问”一个问题:
它会立刻查询一个叫“移动营销归因SDK(mobile marketing attribution SDK)”的东西。这个查询的目的只有一个:判断这次安装是“自然安装(organic)”还是“非自然安装(non-organic)”。
- 自然安装
用户自己去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安装的。 - 非自然安装
用户在别的地方点了个广告,然后跳转到应用商店完成安装的。
你猜怎么着?
如果是 自然安装,APP就表现得像个“良民”,功能一切正常,人畜无害。 只有当检测到是 非自然安装(也就是通过广告引流来的),它才会激活欺诈逻辑!
🤯 这操作简直太骚了!
为啥要这么干?因为安全研究员、渗透测试工程师、或者应用商店的审核人员,大概率是直接去商店搜索下载APP进行分析的(自然安装)。这种精准的条件触发机制,能极大地规避被检测的风险。它完美地将恶意流量混入到了正常的广告活动数据中,让检测变得异常困难。
第二招:瞒天过海,用PNG图片藏匿APK
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可以宰的“羊”)之后,APP就开始下载它的核心作恶模块——FatModule
。
但它不是直接下载一个APK或者DEX文件,那样太容易被抓包发现了。SlopAds用了一招非常古典但有效的技术:隐写术(Steganography)。
它会从C2(Command-and-Control)服务器下载四张看似平平无奇的 PNG图片文件。但实际上,真正的恶意APK就被加密后隐藏在这几张图片的像素数据里!
APP在本地将这四张图片“拼”在一起,解密、重组,最终还原出完整的 FatModule
APK。这一手“图片藏雷”,成功绕过了很多网络层面的安全检测。
第三招:暗度陈仓,开启“隐形浏览器”
FatModule
加载成功后,就开始疯狂地干活了。它的核心武器是 隐藏的WebView。
WebView是什么,做安卓开发的兄弟们肯定都懂。它就是一个可以在APP里加载显示网页的“内嵌浏览器”。
SlopAds的做法是:
在后台创建一个或多个 用户完全看不见的WebView。 让这些隐藏的WebView去加载他们自己控制的、塞满了广告的H5游戏或新闻网站。 由于WebView是隐藏的,用户毫无察觉,但网站上的广告却在疯狂地加载、展示、甚至模拟点击。
就这样,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的手机就变成了一个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广告刷量“肉鸡”🐔。
第四招:AI打掩护,伪装成“无辜”的技术服务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团伙还挺会追热点。他们的C2服务器上,托管了许多服务,并用当前最火的AI概念来命名,比如:
StableDiffusion
AIGuide
ChatGLM
这使得他们的服务器和域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提供AI服务的正经公司,进一步增加了伪装性。这个团伙的代号“SlopAds”也部分来源于此,暗示了这些APP可能是利用AI技术“粗制滥造(sloppy)”出来的。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看完整个案例,我最大的感触是:网络安全攻防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已经进化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对于我们开发者和安全工程师来说,SlopAds至少给了我们几个警示:
- 条件触发式攻击
恶意行为不一定在APP启动时就发生,它可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苛的条件。这要求我们的检测手段必须更深入、更场景化。 - 多层混淆与隐藏
从下载渠道判断,到图片隐写术,再到隐藏WebView,攻击者层层设防。单一的静态或动态分析方法可能已经不够用了。 - 万物皆可利用
连最基础的广告归因SDK都能被黑客用来做“敌我识别”,这提醒我们在设计系统时,要思考每一个组件、每一个数据点是否可能被滥用。
这个攻防的故事还在继续,今天的“SlopAds”倒下了,明天可能就会有“DeepAds”、“GPTAds”站起来。作为技术人,唯有不断学习,保持警惕,才能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保护好我们的用户和产品。
好了,今天的大瓜就分享到这里。大家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更“骚”的操作?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