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安全格局深刻演变、大国战略竞争加剧、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的时代背景下,战争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作为全球军事创新的风向标,美军作战概念的每一次迭代,都深刻影响着其兵力结构、装备采办和作战样式,并对全球军事平衡产生深远影响。
从“网络中心战”(NCW) 的信息革命,到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 的“空海一体战”(ASB),再到当前主导的“联合全域作战”(JADO),以及充满未来感的“马赛克战”(Mosaic Warfare)……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术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又将如何塑造未来的战场图景?
为了系统、全面、深入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这一大型系列研究——“美军作战概念”系列研究报告(共15份)。本系列旨在穿透概念迷雾,把握美军军事转型的核心脉络,为理解未来战争提供一个清晰、严谨的分析框架。
本文将详细介绍本系列报告的研究目的、研究重点、研究思路、创新亮点,并通过图表形式展示整个系列的研究逻辑与结构。
这是蓝军开源情报的第 443 期分享
编译 l 所长007
来源 l 蓝军开源情报(ID:Lanjunqingbao)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Lanjunqingbao2081)
一、 研究目的:从碎片化认知到体系化理解
近年来,国内对美军作战概念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仍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碎片化跟踪,缺乏体系梳理: 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单一概念(如“多域战”或“JADC2”),而忽视了概念之间的历史继承、逻辑联系和相互支撑关系。
重理论介绍,轻实践分析: 偏重于翻译和解读美军的战略文件和条令,而对概念的实施路径、技术支撑、面临的挑战以及验证机制缺乏深入剖析。
宏观概括多,微观解构少: 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精细化的解构,难以支撑深入的专业分析和对抗性研究。
本系列报告旨在弥补这些不足,其核心目的在于:
构建体系: 建立一个涵盖美军作战概念“历史演进—顶层设计—军种实践—关键支撑—未来趋势”的完整知识体系。
揭示逻辑: 深入分析驱动美军作战概念演进的战略需求、技术发展和组织文化因素,揭示其内在逻辑与规律。
聚焦实践: 重点关注作战概念的实施路径、能力建设和验证机制,评估其可行性、有效性与面临的挑战。
提供启示: 基于对美军作战概念的深入理解,为我方军事理论创新、联合作战体系建设和应对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二、 研究思路:六大板块,层层递进
本系列报告共15份,每份报告篇幅预计在3万字左右,总计约45万字。我们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历史到未来、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框架,将15份报告划分为六大板块。
这六大板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力求全景式展现美军作战概念的发展脉络与体系全貌。
六大板块研究重点对比表
板块名称 | 核心研究重点 | 覆盖关键概念/领域 | 解决的核心问题 |
第一部分:战略背景与历史基础 | 分析美军战略调整的动因,梳理早期核心作战概念的起源、实践与局限。 | 大国竞争、一体化威慑、网络中心战(NCW)、空海一体战(ASB)、JAM-GC | 美军为何要转型?早期的概念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
第二部分:当前联合作战顶层设计 | 解读当前美军联合作战的顶层架构与核心范式,分析实现全域融合的关键支撑。 | 多域战(MDO)、联合全域作战(JADO)、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 | 美军未来联合作战的总体蓝图是什么?如何实现指挥控制的“连接一切”? |
第三部分:军种作战概念的创新与实施 | 深入分析各军种为适应联合作战要求而进行的独特创新与转型实践。 | PCA、ACE (空军);DMO (海军);EABO、部队设计2030 (陆战队);MDTF、LRPF (陆军) | 各军种如何将顶层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作战能力和兵力结构? |
第四部分:关键职能领域与支撑概念 | 探讨在关键作战职能领域(电磁、信息、后勤)的专业概念与能力建设。 | 电磁频谱战(EMSW)、信息环境作战(OIE)、认知域对抗、对抗性后勤 | 美军如何在无形战场和后勤保障领域获取优势? |
第五部分:前沿探索与概念验证 | 聚焦面向未来的颠覆性作战概念,并分析美军如何验证和转化这些概念。 | 马赛克战、决策中心战(DCW)、AI赋能、作战实验、兵棋推演、大规模演习 | 美军在智能化作战方面的前沿探索是什么?如何确保概念能够落地? |
第六部分:总结展望 | 总结美军作战概念演进的规律与挑战,展望未来战争形态,并提出对我启示。 | 军事创新、未来战争、体系对抗、互操作性 | 美军作战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是什么?面临哪些共同挑战?对我们有何启示? |
三、 研究重点:15份报告精粹预览
本系列15份报告涵盖了美军近二十年来提出和发展的绝大多数核心作战概念,并深入到关键职能领域和军种实践层面。
第一部分:战略背景与历史基础
1.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军战略调整(一体化威慑)与作战概念转型动因研究: 聚焦美军战略重心从反恐向大国竞争的转移,解读“一体化威慑”战略,揭示转型的根本动因。
2.美军“网络中心战”(NCW)作战概念发展、实战运用及对我启示: 系统回顾NCW的理论、实践与遗产,分析其作为信息化作战基础的重要地位与局限性。
3.美军“空海一体战”(ASB)作战概念嬗变及向“联合介入”(JAM-GC) 的演进研究: 剖析美军应对A2/AD挑战的早期尝试,分析ASB的核心逻辑、争议及其演变。
第二部分:当前联合作战顶层设计
4. 美军从“多域战”(MDO) 向“联合全域作战”(JADO) 跃升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研究: 解读当前美军作战的核心范式,分析如何通过跨域融合给对手制造复杂困境。
5. 美军“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 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实现与集成挑战深度解析: 深入剖析实现JADO的关键技术集成框架,揭示构建“作战云”的挑战与路径。
第三部分:军种作战概念的创新与实施
6. 强对抗环境下美空军“穿透性制空”(PCA) 与“敏捷战斗部署”(ACE) 作战运用研究: 分析空军如何通过新一代平台和分布式部署维持空中优势。
7. 美国海军“分布式杀伤”概念演进与“分布式海上作战”(DMO) 实施路径研究: 探讨海军如何通过分散部署、无人系统整合实现制海权。
8. 美国海军陆战队“远征前进基地作战”(EABO) 与“部队设计2030”转型研究: 聚焦海军陆战队的激进转型,分析“内线部队”在濒海环境中的作战运用。
9. 美国陆军“多域战”框架下的多域特遣队(MDTF)与远程精确火力(LRPF)构建研究: 分析陆军如何通过新型作战单位和远程火力(含高超声速武器)支持跨域作战。
第四部分:关键职能领域与支撑概念
10. 美军电磁频谱战 (EMSW) 发展动向、关键技术及作战运用研究: 探讨美军如何争夺电磁频谱优势,分析认知电子战等关键技术。
11. 美军信息环境作战(OIE)与认知域对抗概念发展研究: 分析美军如何整合信息相关能力,在“竞争连续体”中争夺信息优势和认知优势。
12. 高强度冲突背景下美军“对抗性后勤”(Contested Logistics) 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聚焦美军在A2/AD环境下后勤保障的瓶颈与解决方案。
第五部分:前沿探索与概念验证
13. 人工智能(AI)赋能下的“马赛克战”(Mosaic Warfare) 与“决策中心战”(DCW) 前沿概念研究: 深入解析美军面向未来的智能化作战概念,探讨AI如何构建“杀伤网”和实现决策优势。
14. 美军作战概念的验证机制:作战实验、兵棋推演与大规模演习研究: 分析美军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能力,剖析“融合计划”等关键实验项目。
第六部分:总结展望
15. 美军作战概念体系演进的内在逻辑、核心驱动力及对我启示: 提炼规律、总结特征、分析挑战,为本系列研究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总结。
四、 研究逻辑:演进脉络与体系关系
本系列研究不仅仅是15份独立报告的集合,更是对美军作战概念复杂体系的系统性解构与重构。我们通过两张核心逻辑图来展示这一体系。
逻辑图一:美军作战概念演进逻辑梳理
下图展示了美军作战概念随时间推移,在应对不同战略挑战和技术发展驱动下的演进脉络。
设计说明: 此图采用自上而下的时间线布局,清晰划分了美军作战概念演进的三个主要阶段。图中明确了每个阶段的“驱动因素”、“核心概念”和“主要特征”,并用箭头标示了概念之间的直接演进关系(实线)和影响继承关系(虚线),使演进逻辑更加严谨清晰。
五、 创新亮点:深度、系统、实用的研究范式
本系列研究力求在深度、系统性和实用性方面实现突破,其主要创新亮点包括:
1. 全景式的体系梳理,超越概念罗列
本系列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体系性。我们不仅涵盖了美军主要的联合作战概念,还纳入了各军种的核心概念(如EABO、ACE、MDTF),以及关键的职能领域概念(如EMSW、对抗性后勤)。通过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从全局视角理解美军的作战思想。
2. 深入到实施层面,关注“如何落地”
我们不仅关注“概念是什么”,更关注“概念如何落地”。每份报告都深入分析了实现该概念所需的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兵力结构调整和组织体制变革。例如,在分析JADC2时,我们深入解构了其体系架构,并对比分析了各军种的相关项目(ABMS、Overmatch、Convergence);在分析陆军MDO时,我们重点研究了MDTF的组织结构和LRPF体系建设。
3. 引入“概念验证机制”研究,形成闭环
创新性地将“作战实验、兵棋推演与大规模演习”作为专题报告(报告十四),分析美军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作战能力。这使得整个研究形成了一个从“概念提出”到“能力生成”的完整闭环,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实用性。
4. 聚焦智能化前沿,把握未来趋势
本系列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对作战概念的影响。通过对“马赛克战”和“决策中心战”(报告十三)的深入研究,我们试图把握智能化战争的未来趋势,探索“算法战”等新作战样式的可能性与挑战。
5. 详尽的内容支撑,提供“干货”资料
为支撑每份报告3万字的篇幅,我们设计了详细的四级目录,并规划了丰富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这使得每份报告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深度,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资料。
结语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战争形态加速演变的今天,深入理解对手的作战概念,是把握未来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本系列15份重磅研究报告,旨在为您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前瞻的分析框架,共同探索未来战争的制胜之道。我们相信,这一系列研究将成为理解美军作战概念和未来军事转型的重要知识库。
(本系列报告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美军作战概念”系列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战略背景与历史基础 (Strategic Cntext and Histrical Fundatin)
报告一: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军战略调整(一体化威慑)与作战概念转型动因研究
摘要: 分析美军从侧重反恐/反叛乱向聚焦大国竞争的战略转移(以历年《国防战略报告》NDS为线索)。解读“一体化威慑”战略的内涵,探讨高端对抗环境(特别是A2/AD挑战)对作战概念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这一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关键词: 大国竞争; 一体化威慑; 国防战略; 军事转型; 反介入/区域拒止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全球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
1.2 研究范围与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资料来源(历年NSS、NDS、NMS分析)
1.4 报告结构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后冷战时期美军战略重心的演变(1991-2017)
1.1 “一超多强”格局下的战略重点:地区冲突与国家构建
1.1.1 海湾战争后的“基地力量”与前沿存在
1.1.2 9·11事件与全球反恐战争 (GWT) 的主导地位
1.1.3 反叛乱 (CIN) 作战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困境
1.2 战略重心转移的酝酿:“重返亚太”与初步应对A2/AD
1.2.1 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1.2.2 潜在对手军事现代化的加速与A2/AD能力的形成
1.2.3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技术预研与概念探索
1.3 转型前夜的评估:能力短板与战略焦虑
1.3.1 高端常规战争能力的“空心化”风险
1.3.2 指挥控制体系与信息网络的脆弱性
1.3.3 兵力投送与后勤保障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大国竞争”(GPC) 的确立与战略环境评估
2.1 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GPC时代的来临
2.1.1 将中俄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与首要战略竞争对手
2.1.2 战略目标的变化:从维护自由秩序到确保国家优势
2.2 2018年《国防战略》:应对GPC的军事路线图
2.2.1 核心目标:建立更具杀伤力、弹性与敏捷性的联合部队
2.2.2 强调“动态兵力运用”(DFE) 的概念
2.2.3 承认“竞争连续体”:灰色地带冲突的重要性
2.3 潜在对手作战体系能力评估
2.3.1 精确远程打击能力与“侦察-打击”复合体
2.3.2 综合防空反导体系 (IADS) 的发展
2.3.3 太空、网络与电磁频谱领域的对抗能力
2.4 美军面临的核心作战问题
2.4.1 如何在强对抗环境中确保行动自由(介入问题)
2.4.2 如何有效削弱对手的作战体系(体系破击问题)
2.4.3 如何维持长期竞争优势(成本强加问题)
第三章 “一体化威慑”(Integrated Deterrence) 战略详解
3.1 “一体化威慑”的提出背景与理论基础
3.1.1 拜登政府对特朗普时期战略的继承与发展
3.1.2 2022年《国防战略》的核心概念
3.1.3 对传统威慑理论(慑止与拒止)的扩展
3.2 “一体化威慑”的核心构成要素
3.2.1 跨作战域集成:常规、核、太空、网络、信息的融合
3.2.2 跨地理区域集成:全球视野下的资源调配
3.2.3 跨冲突频谱集成:从和平时期竞争到高强度战争
3.2.4 跨政府部门集成:DIME(外交、信息、军事、经济)模式的运用
3.2.5 盟友与伙伴体系集成:集体安全的关键作用
3.3 “一体化威慑”的实施路径:“战役活动”(Campaigning)
3.3.1 “战役活动”作为实现威慑的持续性过程
3.3.2 塑造安全环境与获取战略主动权
3.3.3 案例分析: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军运用“一体化威慑”的实践
第四章 作战概念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与逻辑
4.1 战略需求驱动:应对高端对抗的紧迫性
4.1.1 维持军事优势与技术代差的需求
4.1.2 确保关键地区(印太、欧洲)安全承诺的可信度
4.2 技术发展驱动:新兴技术的军事应用潜力
4.2.1 人工智能与自主系统:加速决策与无人化作战
4.2.2 高超声速与远程精确打击:压缩反应时间
4.2.3 弹性网络与云计算:支撑全域指挥控制
4.3 组织与文化驱动:军种竞争与联合文化的演变
4.3.1 各军种在预算竞争中的概念创新动力
4.3.2 联合参谋部在推动联合作战概念中的作用
4.4 转型逻辑总结:从“信息主导”到“全域融合”与“决策优势”
4.4.1 追求跨域协同效应最大化
4.4.2 强调分布式、弹性与敏捷性
4.4.3 核心目标:实现更快的DA循环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总结
5.2 美军战略调整与概念转型的深远影响
5.3 未来发展趋势与持续观察的重点
图表规划:
图1-1:冷战后美军战略重心转移时间线(1991-2025)
图1-2: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技术体系构成
表2-1:2018年与2022年《国防战略》核心要点对比
图2-2:潜在对手A2/AD能力体系示意图
图3-1:“一体化威慑”战略框架模型
图3-2:DIME模型在“一体化威慑”中的运用流程
图3-3:“战役活动”(Campaigning) 的实施流程
图4-1:美军作战概念转型驱动力模型
报告二:美军“网络中心战”(NCW) 作战概念发展、实战运用及对我启示
摘要: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网络中心战”(Netwrk-Centric Warfare, NCW)的起源(特别是塞布罗夫斯基等人的理论贡献)、核心原则(信息共享、提高指挥速度、增强杀伤力)及其在21世纪初冲突中的实践。报告将评估NCW在推动美军信息化转型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在面对高端对手时暴露出的局限性(如对通信的依赖和网络脆弱性),并探讨其作为后续所有作战概念发展基础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网络中心战 (NCW); 信息优势 (Infrmatin Superirity); 全球信息栅格 (GIG); DA循环 (DA Lp); 军事转型 (Military Transfrmatin); 塞布罗夫斯基 (Cebrwski)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信息革命与军事事务革命 (RMA)
1.2 “网络中心战”概念的提出与历史地位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网络中心战”的理论起源与核心内涵
1.1 理论奠基者及其思想渊源
1.1.1 阿瑟·塞布罗夫斯基海军中将与海军战争学院的角色
1.1.2 约翰·加斯特卡与信息时代作战模型
1.1.3 大卫·艾伯茨与《网络中心战》专著分析
1.1.4 商业信息技术革命(如“梅特卡夫定律”)的启发
1.2 NCW的核心原则与三大支柱
1.2.1 信息共享:打破信息烟囱,实现战场态势感知共享
1.2.2 提高指挥速度:加速DA循环,实现决策优势
1.2.3 增强杀伤力:通过网络协同提高作战效能
1.3 从“平台中心战”到“网络中心战”的范式转变
1.3.1 作战要素的变化:从数量优势到信息优势
1.3.2 指挥结构的变化:从层级化到扁平化、网络化
1.3.3 作战方式的变化:从消耗战到效果导向作战 (EB)
1.4 NCW的作战愿景:传感器网、信息网、交战网的融合
1.4.1 传感器网:实现全面、实时的战场感知
1.4.2 信息网(全球信息栅格GIG):提供通信与计算基础设施
1.4.3 交战网:实现快速、精确的火力打击
第二章 支撑“网络中心战”的关键技术与项目
2.1 全球信息栅格 (GIG) 的构建与演进
2.1.1 GIG的体系架构与核心组成部分
2.1.2 带宽增强计划与光纤网络建设
2.1.3 国防信息系统网络 (DISN) 的作用
2.2 卫星通信与战术数据链
2.2.1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如WGS、AEHF)的发展
2.2.2 Link-16等战术数据链在实现互联互通中的作用
2.2.3 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 (JTRS) 的发展历程与挑战
2.3 指挥控制系统与通用作战图 (CP)
2.3.1 全球指挥控制系统 (GCCS) 的集成
2.3.2 各军种C4ISR系统的网络化改造
2.3.3 实现跨军种通用作战图的技术难题
2.4 精确制导武器与网络化弹药
2.4.1 GPS制导武器(如JDAM)的普及
2.4.2 具备“人在回路”或“射后重定向”能力的武器系统
第三章 “网络中心战”的实战运用与效能评估
3.1 阿富汗战争中的NCW实践(“持久自由行动”)
3.1.1 特种部队与空中力量的“传感器-射手”协同
3.1.2 信息网络在非常规作战环境中的应用
3.1.3 暴露出的问题:通信覆盖不足与跨部门信息共享困难
3.2 伊拉克战争中的NCW巅峰(“伊拉克自由行动”)
3.2.1 “震慑与威吓”(Shck and Awe) 作战行动的实施
3.2.2 “蓝军跟踪系统”(BFT) 在提高态势感知中的作用
3.2.3 快速推进阶段的网络化指挥与协同案例分析
3.2.4 战后稳定行动中NCW效能的局限性
3.3 其他作战行动与演习中的NCW运用
3.3.1 海军“协同交战能力”(CEC) 的发展与测试
3.3.2 空军在“北方守望”等行动中的网络化实践
3.4 效能评估总结:成就与局限
3.4.1 显著提高了作战节奏与杀伤效率
3.4.2 推动了美军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3.4.3 在低强度冲突中效能受限
第四章 “网络中心战”面临的挑战与批判性反思
4.1 对信息网络的过度依赖与脆弱性
4.1.1 面对高端对手反介入/拒止 (A2/AD) 能力的挑战
4.1.2 网络攻击与电子干扰对NCW体系的威胁
4.1.3 通信中断或降级环境下的作战能力保持问题
4.2 技术中心主义倾向与对战争复杂性的忽视
4.2.1 忽视战争中的“迷雾与摩擦”
4.2.2 对人和社会因素考虑不足
4.2.3 信息过载与决策质量的矛盾
4.3 互操作性难题与组织文化障碍
4.3.1 跨军种、跨部门系统集成的技术复杂性
4.3.2 军种文化壁垒对信息共享的阻碍
4.3.3 采办体制的僵化与项目管理的失败案例(如“未来战斗系统”FCS)
第五章 “网络中心战”的遗产与后续概念演进
5.1 NCW作为后续作战概念的基础
5.1.1 “空海一体战”对网络化协同的继承
5.1.2 “多域战”与“联合全域作战”对NCW的扩展
5.1.3 “决策中心战”对NCW目标的深化
5.2 从NCW到JADC2: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5.2.1 从GIG到“国防部信息网络”(DDIN) 的演变
5.2.2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网络化作战的重塑
5.3 对我启示与借鉴
5.3.1 坚持信息主导、体系作战的核心理念
5.3.2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安全防护
5.3.3 推动指挥体制改革与联合作战文化建设
5.3.4 平衡技术推动与实战需求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结论
6.1 “网络中心战”的历史功过评价
6.2 信息时代作战概念发展的持续性
图表规划:
图1-1:“网络中心战”概念模型(塞布罗夫斯基模型)
图1-2:平台中心战与网络中心战对比示意图
图1-3:DA循环加速流程图
图1-4:传感器网、信息网、交战网融合示意图
图2-1:全球信息栅格 (GIG) 体系架构图(早期)
表2-1:美军主要战术数据链类型与特点
图2-3:通用作战图 (CP) 数据融合流程
图3-1: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蓝军跟踪系统”(BFT) 运用示意图
表3-2: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中NCW运用效能对比评估
图4-1:NCW体系脆弱性分析模型
图5-1:从NCW到JAD的概念演进路线图
报告三:美军“空海一体战”(ASB) 作战概念嬗变及向“联合介入”(JAM-GC) 的演进研究
摘要: “空海一体战”(Air-Sea Battle, ASB)是美军为应对潜在对手日益增强的A2/AD能力而提出的关键联合作战概念。本报告将分析ASB的核心逻辑:在强对抗环境中“致盲”并削弱对手的侦察打击体系,确保美军的行动自由。报告还将讨论ASB引发的争议(如潜在的冲突升级风险),及其向更全面、包容性更强的“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JAM-GC) 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空海一体战 (ASB); 反介入/区域拒止 (A2/AD); 兵力投送 (Frce Prjectin); 跨域协同 (Crss-Dmain Synergy); 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 (JAM-GC)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A2/AD挑战的兴起与美军的介入困境
1.2 “空海一体战”概念的提出与演变历程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空海一体战”(ASB) 的提出背景与战略考量
1.1 全球公域面临的挑战与A2/AD威胁评估
1.1.1 A2/AD的定义、构成要素与发展趋势
1.1.2 潜在对手(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A2/AD体系分析
1.1.3 美军传统兵力投送模式面临的风险
1.2 ASB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2.1 2009年备忘录与ASB概念的正式提出
1.2.2 国防部“空海一体战办公室”(ASB) 的成立与作用
1.2.3 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 (CSBA) 等智库的推动作用
1.3 ASB的战略目标与适用场景
1.3.1 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域的行动自由
1.3.2 慑止潜在对手的侵略行为
1.3.3 维持地区安全稳定与盟友信心
1.4 ASB与“第二次抵消战略”的关系
第二章 “空海一体战”(ASB) 的核心内涵与作战运用
2.1 ASB的核心原则:“网络化、集成化、纵深攻击” (NIFC-A)
2.1.1 网络化:跨军种信息共享与指挥控制
2.1.2 集成化:空、海、天、网多维力量的协同运用
2.1.3 纵深攻击:打击对手作战体系的关键节点
2.2 ASB的作战运用流程:“击溃、抵御、战胜” (D3)
2.2.1 阶段一:击溃对手的侦察与打击体系 (C4ISR)
2.2.1.1 对敌方传感器网络(太空、空中、地面)的“致盲”行动
2.2.1.2 对敌方指挥控制节点的网络攻击与物理摧毁
2.2.2 阶段二:抵御对手的初始打击并保持战斗力
2.2.2.1 兵力分散部署与基地加固
2.2.2.2 积极防御与被动防御的结合(防空反导)
2.2.3 阶段三:战胜对手的后续力量并夺取战争胜利
2.2.3.1 实施大规模空中与海上打击行动
2.2.3.2 建立局部海空优势与封锁作战
2.3 关键作战能力需求与发展重点
2.3.1 远程打击能力(如LRS-B项目)
2.3.2 水下作战能力(潜艇与无人潜航器)
2.3.3 情报、监视与侦察 (ISR) 能力的集成
2.3.4 网络战与电子战能力
第三章 围绕“空海一体战”的争议与批判性分析
3.1 战略层面的争议:冲突升级风险与战略不稳定性
3.1.1 对对手纵深目标的早期打击可能引发的战略误判
3.1.2 核门槛降低的风险分析
3.1.3 引发军备竞赛与地区紧张局势
3.2 作战层面的局限性:可行性与成本效益
3.2.1 “致盲”对手C4ISR体系的难度与代价
3.2.2 对技术和信息优势的过度依赖
3.2.3 实施成本高昂,难以长期维持
3.3 组织层面的障碍:军种政治与盟友整合
3.3.1 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ASB中的角色边缘化问题
3.3.2 盟友对ASB概念的疑虑与参与意愿
3.3.3 空军和海军在主导权和预算分配上的竞争
第四章 从ASB到“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JAM-GC)
4.1 ASB概念的“更名”与调整动因
4.1.1 回应外界对ASB过于“进攻性”的批评
4.1.2 强调联合作战的包容性,纳入所有军种
4.1.3 作战环境的变化与概念的自然演进
4.2 JAM-GC的核心内涵与特点
4.2.1 2016年JAM-GC文件的发布
4.2.2 核心思想:在所有领域确保介入与行动自由
4.2.3 突出“机动性”在规避风险和创造机会中的作用
4.3 JAM-GC与ASB的对比分析
4.3.1 继承性:应对A2/AD挑战的核心目标不变
4.3.2 发展性:作战范围更广、手段更多样、战略更稳健
4.4 JAM-GC的实施进展与挑战
4.4.1 联合作战条令的修订与更新
4.4.2 跨域协同能力的建设与验证
4.4.3 JAM-GC向“联合全域作战”(JAD) 的过渡
第五章 对我启示与应对策略
5.1 对美军介入作战模式演变的认识
5.1.1 体系破击是美军的核心作战思想
5.1.2 跨域协同是美军追求的关键能力
5.2 加强我方A2/AD体系建设与防御韧性
5.2.1 发展分布式、冗余化的C4ISR体系
5.2.2 提高关键目标的防护能力与生存能力
5.3 发展我方反介入作战能力与非对称优势
5.3.1 加强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建设
5.3.2 发展针对美军作战体系弱点的反制手段
5.4 加强战略博弈与危机管控能力
第六章 结论
6.1 ASB的历史作用与概念遗产
6.2 美军应对A2/AD挑战的持续努力
图表规划:
图1-1:西太平洋地区A2/AD威胁范围示意图
图1-2:“空海一体战”概念发展时间线
图2-1:ASB核心原则“NIFC-A”模型
图2-2:ASB作战运用流程“D3”阶段划分图
图2-3:ASB“致盲”行动作战想定示意图
表2-1:支撑ASB的关键作战能力与项目列表
图3-1:ASB潜在冲突升级风险分析模型
表4-1:ASB与JAM-GC概念对比分析表
图4-2:JAM-GC跨域协同作战示意图
第二部分:当前联合作战顶层设计 (The Current Jint Warfighting Paradigm)
报告四:美军从“多域战”(MD) 向“联合全域作战”(JAD) 跃升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研究
摘要: “多域战”(Multi-Dmain peratins, MD) 已成为当前美军作战的核心概念,要求在陆、海、空、天、网络及电磁频谱所有领域实现力量融合(Cnvergence)与效果聚合。本报告将梳理MD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如何通过跨域火力和机动给对手制造复杂困境。报告将重点关注MD如何演进为国防部层面的顶层概念——“联合全域作战”(JAD),以及各军种在推进这一范式方面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多域战 (MD); 联合全域作战 (JAD); 兵力融合 (Cnvergence); 跨域火力 (Crss-Dmain Fires); 对抗性环境 (Cntested Envirnment)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新作战环境下的挑战与机遇
1.2 从“多域战”到“联合全域作战”的概念演进脉络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多域战”(MD) 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1.1 MD概念的提出背景
1.1.1 应对高端对手的“体系对抗”能力
1.1.2 俄乌冲突(2014年后)的经验教训启发
1.1.3 从“多域战斗”(MDB) 到“多域战”(MD) 的演变
1.2 美国陆军在MD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2.1 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 (TRADC) 的概念开发
1.2.2 TRADC Pamphlet 525-3-1《美国陆军多域战概念2028》分析
1.2.3 陆军现代化战略与MD的对接
1.3 其他军种对MD的响应与发展
1.3.1 空军的多域作战理念与实践
1.3.2 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多域环境下的作战概念
1.4 MD的核心内涵与目标
1.4.1 定义“域”:陆、海、空、天、网、电磁频谱、信息环境
1.4.2 核心目标:给对手制造多个、复杂的困境
1.4.3 关键要素:跨域协同、融合、机动
第二章 “多域战”(MD) 的理论框架与作战运用
2.1 MD的理论基础:“体系对抗”与“效果聚合”
2.1.1 将对手视为一个集成的作战体系
2.1.2 通过跨域效果的聚合实现体系破击
2.2 MD的作战框架:“竞争连续体”中的运用
2.2.1 竞争阶段:在武装冲突阈值以下获取优势
2.2.2 冲突阶段:穿透对手防御体系并实现作战目标
2.2.3 重返竞争阶段:巩固战果并恢复威慑
2.3 MD的核心原则与实施路径
2.3.1 融合 (Cnvergence):跨域能力的快速集成与运用
2.3.2 穿透 (Penetratin):打破对手A2/AD体系
2.3.3 瓦解 (Dis-integratin):削弱对手作战体系的完整性
2.3.4 利用 (Explitatin):抓住机会窗口实现决定性战果
2.4 MD的作战样式与场景分析
2.4.1 跨域火力打击:陆基远程火力对海上目标的打击
2.4.2 信息与物理域的协同:网络攻击配合空中突击
2.4.3 太空与地面作战的融合:卫星支援下的地面机动
第三章 向“联合全域作战”(JAD) 的跃升
3.1 JAD概念的提出与顶层设计
3.1.1 国防部层面对联合作战概念的统筹
3.1.2 《联合作战概念》(JWC) 的发展历程
3.1.3 JAD作为美军未来联合作战的“拱顶石”概念
3.2 JAD的核心内涵与特点
3.2.1 全域优势:在所有作战域实现优势的综合集成
3.2.2 全球集成:跨战区、跨职能的兵力与资源整合
3.2.3 决策优势:以信息和速度优势压倒对手
3.3 JAD与MD的关系辨析
3.3.1 JAD是MD在联合层面的扩展和深化
3.3.2 MD是各军种实现JAD的具体实施路径
3.3.3 概念体系的层级关系:JWC、JAD与军种概念
3.4 JAD的四大支撑概念
3.4.1 联合火力 (Jint Fires)
3.4.2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 (JADC2)(详见报告五)
3.4.3 信息优势 (Infrmatin Advantage)
3.4.4 对抗性后勤 (Cntested Lgistics)(详见报告十二)
第四章 JAD/MD的实施进展与能力建设
4.1 指挥控制体系的变革:JADC2的推进
4.1.1 实现跨域指控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4.1.2 各军种在JADC2框架下的项目整合
4.2 兵力结构的调整与新型作战力量建设
4.2.1 陆军多域特遣队 (MDTF) 的组建与部署
4.2.2 海军分布式海上作战 (DM) 的推进
4.2.3 空军敏捷战斗部署 (ACE) 的实践
4.3 关键技术与装备发展
4.3.1 远程精确火力 (LRPF) 的发展
4.3.2 人工智能与自主系统在多域作战中的应用
4.3.3 弹性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4.4 作战实验与演习验证
4.4.1 陆军“融合计划”(Prject Cnvergence) 的实践
4.4.2 空军“先进战斗管理系统”(ABMS) 演练
4.4.3 跨军种联合演习中的MD/JAD课目设置
第五章 JAD/MD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5.1 互操作性与集成难题
5.1.1 技术标准的统一与数据共享的障碍
5.1.2 跨军种系统集成的复杂性
5.2 组织文化与体制机制障碍
5.2.1 军种本位主义与联合文化的冲突
5.2.2 指挥权限的划分与跨域指挥的复杂性
5.2.3 采办体制的改革滞后于概念发展
5.3 对手反制能力的发展
5.3.1 对手在太空、网络等领域的对抗能力增强
5.3.2 反制跨域火力的手段与策略
5.4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5.4.1 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与自主作战的融合
5.4.2 盟友与伙伴体系在JAD中的整合深化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JAD/MD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影响
6.2 对我军联合作战体系建设的启示
6.2.1 加强顶层设计与概念引领
6.2.2 推动跨域融合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
6.2.3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新型作战力量建设
图表规划:
图1-1:从MDB到MD再到JAD的概念演进时间线
图1-2:多域战涉及的作战域示意图
图2-1:MD作战框架与“竞争连续体”关系图
图2-2:MD核心原则(融合、穿透、瓦解、利用)实施流程图
图2-3:跨域火力打击作战场景想定示意图
图3-1:美军联合作战概念体系层级关系图(JWC/JAD/军种概念)
表3-1:JAD四大支撑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图4-1:陆军多域特遣队 (MDTF) 组织结构图
表4-2:支撑MD/JAD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列表
图5-1:JAD实施面临的挑战分析模型
报告五:美军“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 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实现与集成挑战深度解析
摘要: JADC2(Jint All-Dmain Cmmand and Cntrl)是实现JAD愿景的关键技术集成框架和物理基础,而非独立的作战概念。本报告聚焦于JADC2如何致力于连接任意传感器和任意射手,构建一个统一的“作战云”。报告将分析实现JADC2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包括数据标准、网络互操作性、通信安全以及各军种现有指挥控制项目(如空军的ABMS、陆军的“融合计划”)的整合问题。
关键词: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 (JADC2); 指挥控制 (C2); 作战云 (Cmbat Clud); 互操作性 (Interperability); 传感器到射手 (Sensr-t-Shter); 军事物联网 (Military IT)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实现“联合全域作战”(JAD) 的关键瓶颈
1.2 JADC2的定义、目标与重要性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JADC2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
1.1 JADC2的提出背景与发展历程
1.1.1 传统指挥控制体系的局限性(烟囱林立、互操作性差)
1.1.2 对未来作战速度与复杂性的需求
1.2 国防部《JADC2战略》与实施计划分析
1.2.1 JADC2战略的核心目标与愿景
1.2.2 实施路线图与关键里程碑
1.2.3 强调“最低可行产品”(MVP) 与迭代开发
1.3 JADC2的组织管理体系
1.3.1 JADC2跨职能团队 (CFT) 的角色与职责
1.3.2 联合参谋部J6(指挥、控制、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领导作用
1.3.3 国防部首席数字与人工智能办公室(CDA)的推动作用
1.4 JADC2的设计原则
1.4.1 开放式任务系统架构 (MSA)
1.4.2 数据中心而非网络中心
1.4.3 弹性与冗余性设计
第二章 JADC2的体系架构与核心组成
2.1 JADC2的参考体系架构 (Reference Architecture)
2.1.1 体系架构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2.1.2 核心层级划分: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
2.2 感知层:全域传感器网络的集成
2.2.1 跨军种、跨领域的传感器数据接入
2.2.2 边缘计算与传感器数据预处理
2.2.3 解决异构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挑战
2.3 网络层:弹性、异构的通信网络
2.3.1 整合卫星通信、5G/NextG、战术数据链等多种通信手段
2.3.2 软件定义网络 (SDN) 与网络切片技术的应用
2.3.3 确保强对抗环境下的通信韧性
2.4 数据层:统一的数据结构与“作战云”
2.4.1 数据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如UC2通用指挥控制标准)
2.4.2 构建跨军种、跨安全域的“作战云”基础设施
2.4.3 数据管理与访问控制策略(身份、凭证与访问管理ICAM)
2.5 应用层:智能化决策支持工具
2.5.1 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AI/ML) 的数据分析与预测
2.5.2 战场管理与资源优化算法
2.5.3 人机交互界面与可视化工具
第三章 实现JADC2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3.1 数据集成与管理技术
3.1.1 数据结构 (Data Fabric) 的构建与挑战
3.1.2 元数据标签与数据发现技术
3.1.3 跨域数据传输与同步机制
3.2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
3.2.1 混合云架构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3.2.2 战术边缘计算设备的部署与管理
3.2.3 容器化与微服务架构的应用
3.3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AI/ML)
3.3.1 AI/ML在提高态势感知与决策速度中的作用
3.3.2 算法的可信度与鲁棒性挑战
3.3.3 训练数据的获取与管理
3.4 网络安全与零信任架构 (ZTA)
3.4.1 JADC2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3.4.2 零信任架构的原则与实施路径
3.4.3 加密技术与安全防护措施
第四章 各军种对JADC2的贡献与项目整合
4.1 空军:“先进战斗管理系统”(ABMS)
4.1.1 ABMS的目标、架构与发展历程
4.1.2 ABMS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如Clud ne、Platfrm ne)
4.1.3 ABMS“接入/退出”(n-ramp/ff-ramp) 演练与成果
4.1.4 ABMS向JADC2框架的整合现状
4.2 海军:“超越计划”(Prject vermatch)
4.2.1 Prject vermatch的目标与重点领域
4.2.2 构建海军作战架构 (NA) 与“海军云”
4.2.3 整合有人与无人系统的指挥控制
4.2.4 Prject vermatch与JADC2的关系
4.3 陆军:“融合计划”(Prject Cnvergence) 与“泰坦”(TITAN)
4.3.1 Prject Cnvergence作为JADC2的实验平台
4.3.2 陆军在战术边缘网络与C2系统现代化中的努力
4.3.3 “泰坦”战术情报目标接入节点的发展
4.4 跨军种项目整合与互操作性挑战
4.4.1 各军种项目之间的技术壁垒与数据共享问题
4.4.2 联合实验与演习中的互操作性验证
4.4.3 国防部在推动整合方面的举措
第五章 JADC2的未来发展与影响评估
5.1 JADC2对未来作战模式的影响
5.1.1 实现从“杀伤链”到“杀伤网”的转变
5.1.2 加速DA循环,实现决策优势
5.1.3 推动作战力量的动态组合与自适应作战
5.2 面临的长期挑战与风险
5.2.1 技术成熟度与工程实现的复杂性
5.2.2 预算限制与采办体制的制约
5.2.3 组织文化与人员培训的挑战
5.3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5.3.1 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5.3.2 与盟友和伙伴的指挥控制系统整合(任务伙伴环境MPE)
5.3.3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对JADC2的潜在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JADC2建设的现状评估与主要结论
6.2 对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启示
6.2.1 加强数据标准建设与数据治理
6.2.2 推动开放式架构与敏捷开发模式
6.2.3 加强网络安全与弹性设计
图表规划:
图1-1:传统C2体系与JADC2愿景对比示意图
表1-1:国防部《JADC2战略》核心要点解读
图1-2:JADC2组织管理体系结构图
图2-1:JADC2参考体系架构(分层模型)
图2-2:全域传感器数据融合流程图
图2-3:“作战云”基础设施架构示意图
图3-1:数据结构 (Data Fabric) 构建示意图
图3-2:零信任架构 (ZTA) 原则与实施模型
表4-1:各军种JADC2相关项目对比分析表(ABMS, vermatch, Cnvergence)
图4-2:空军ABMS体系架构示意图
图4-3:海军“超越计划”作战架构示意图
图5-1:从“杀伤链”到“杀伤网”转变示意图
第三部分:军种作战概念的创新与实施 (Service-Specific peratinal Cncepts and Implementatin)
报告六:强对抗环境下美空军“穿透性制空”(PCA) 与“敏捷战斗部署”(ACE) 作战运用研究
摘要: 面对高端对手先进的综合防空系统,维持空中优势变得日益困难。本报告将聚焦“穿透性制空”(Penetrating Cunter Air, PCA) 概念,探讨其如何驱动“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 项目(包括有人/无人协同的“系统簇”)在敌方纵深空域作战。同时,报告将分析“敏捷战斗部署”(Agile Cmbat Emplyment, ACE) 概念,研究如何通过快速分散和机动来保障空军力量的生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
关键词: 穿透性制空 (PCA); 敏捷战斗部署 (ACE); 下一代空中主宰 (NGAD); 系统簇 (System f Systems); 有人/无人协同 (MUM-T)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美空军面临的空中优势挑战
1.2 PCA与ACE作为空军未来作战的核心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强对抗环境下的空中优势挑战
1.1 潜在对手防空反导体系 (IADS) 的发展
1.1.1 先进地对空导弹系统(如S-400、红旗-9)的扩散
1.1.2 第五代战斗机与先进空对空导弹的发展
1.1.3 低空、慢速、小型无人机 (LSS UAS) 的威胁
1.2 美空军传统作战模式的局限性
1.2.1 对大型、固定基地的依赖与脆弱性
1.2.2 现有战斗机平台(F-22、F-35)在强对抗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下降
1.2.3 作战半径与载弹量的限制
1.3 空中优势的新定义:从“绝对控制”到“局部、暂时的优势”
1.3.1 《空军未来作战概念》(AFFC) 分析
1.3.2 空中优势2030 (Air Superirity 2030) 研究报告解读
第二章 “穿透性制空”(PCA) 作战概念与能力建设
2.1 PCA概念的提出与核心内涵
2.1.1 PCA的目标:在敌方纵深空域执行制空任务
2.1.2 PCA的特点:高生存能力、远航程、强杀伤力
2.1.3 PCA与其他制空任务(如防区外打击、防御性制空)的关系
2.2 “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 项目详解
2.2.1 NGAD作为实现PCA的核心平台
2.2.2 NGAD的设计理念:“系统簇”而非单一平台
2.2.3 NGAD的关键技术:先进隐身、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先进航电系统
2.3 “协同作战飞机”(CCA) 与有人/无人协同 (MUM-T)
2.3.1 CCA的定义、任务与发展规划
2.3.2 CCA在PCA中的角色:力量倍增器、传感器、武器载体
2.3.3 实现MUM-T的技术挑战:自主控制、通信链路、人机接口
2.4 支撑PCA的关键能力
2.4.1 先进空对空武器(如AIM-260 JATM)
2.4.2 穿透性情报、监视与侦察 (P-ISR) 能力
2.4.3 电子战与网络战在支援制空作战中的作用
第三章 “穿透性制空”(PCA) 的作战运用与场景分析
3.1 PCA的作战流程与阶段划分
3.1.1 任务规划与兵力集结
3.1.2 突防与进入敌方空域
3.1.3 执行制空任务(空中巡逻、扫荡、护航)
3.1.4 返航与再出动
3.2 作战场景一:西太平洋地区的制空作战
3.2.1 应对远程防空系统与第五代战斗机的挑战
3.2.2 NGAD与CCA的协同作战想定
3.2.3 与海军、陆军跨域火力的协同
3.3 作战场景二:欧洲战区的制空作战
3.3.1 应对高密度防空系统与复杂电磁环境的挑战
3.3.2 与北约盟友的协同作战
3.4 PCA的效能评估与局限性
3.4.1 提高美空军在高端冲突中的作战能力
3.4.2 面临的挑战: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对手反制
第四章 “敏捷战斗部署”(ACE) 作战概念与实施
4.1 ACE概念的提出背景与目标
4.1.1 提高空军力量的生存能力与弹性
4.1.2 应对对手对空军基地的精确打击威胁
4.1.3 实现兵力的快速分散、机动与再集结
4.2 ACE的核心原则与实施模式
4.2.1 “辐射式”(Hub-and-Spke) 部署模式
4.2.2 分散部署到小型、简易机场或民用设施
4.2.3 快速部署与快速撤离(“打了就跑”)
4.3 ACE的关键支撑要素
4.3.1 “多功能飞行员”(Multi-Capable Airmen) 的培养
4.3.2 预置装备与物资的配置
4.3.3 后勤保障模式的变革:轻量化、模块化
4.3.4 指挥控制模式的调整:任务式指挥与自主决策
4.4 ACE的实践与演习验证
4.4.1 在印太地区的ACE演练(如“对抗北方”Cpe Nrth)
4.4.2 在欧洲地区的ACE实践(如俄乌冲突背景下的部署调整)
4.4.3 从演习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ACE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5.1 后勤保障的巨大压力
5.1.1 分散部署带来的燃料、弹药补给困难
5.1.2 装备维护与维修的挑战
5.2 指挥控制与通信的复杂性
5.2.1 确保分散部署部队之间的通信联通
5.2.2 指挥官对全局态势的掌握能力下降
5.3 基地获取与外交协调的挑战
5.3.1 获取盟友和伙伴国家机场使用权的政治敏感性
5.3.2 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
5.4 未来发展趋势
5.4.1 提高后勤保障的智能化与自主化水平
5.4.2 加强与盟友的协同训练与互操作性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PCA与ACE的协同关系:进攻与防御的结合
6.2 美空军未来发展方向评估
6.3 对我军空中作战与基地防护的启示
图表规划:
图1-1:潜在对手综合防空反导体系 (IADS) 示意图
图1-2:美空军“空中优势2030”概念框架
图2-1:“穿透性制空”(PCA) 作战概念示意图
图2-2:NGAD“系统簇”构成示意图
图2-3:有人/无人协同 (MUM-T) 作战模式图
表2-1:支撑PCA的关键技术与项目列表
图3-1:PCA作战流程图
图3-2:西太平洋地区PCA作战想定示意图
图4-1:“敏捷战斗部署”(ACE) 概念模型
图4-2:ACE“辐射式”部署模式示意图
表4-2:ACE实施的关键支撑要素与挑战
图5-1:ACE后勤保障流程优化示意图
报告七:美国海军“分布式杀伤”概念演进与“分布式海上作战”(DM) 实施路径研究
摘要: “分布式杀伤”(Distributed Lethality)旨在改变美国海军过去过度依赖少数高价值平台的兵力结构。本报告分析该概念如何通过为更多水面舰艇配备进攻性武器,将兵力分散部署,从而提高整体舰队的杀伤力和生存能力。报告将重点探讨其演进概念——“分布式海上作战”(DM),研究如何通过广域分散、无人系统整合和网络化协同实现制海权。
关键词: 分布式杀伤 (Distributed Lethality); 分布式海上作战 (DM); 制海权 (Sea Cntrl); 舰队结构 (Fleet Architecture); 无人系统 (Unmanned Systems)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美国海军面临的海上优势挑战
1.2 从“分布式杀伤”到“分布式海上作战”的概念演进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美国海军面临的挑战与转型需求
1.1 海上作战环境的变化与A2/AD威胁
1.1.1 潜在对手海军力量的快速发展(反舰弹道导弹、高超声速武器)
1.1.2 海战场感知能力的提高与透明化
1.1.3 太空、网络等新领域的威胁对海上作战的影响
1.2 传统舰队结构的局限性与脆弱性
1.2.1 过度依赖航母打击群 (CSG) 等少数高价值平台
1.2.2 兵力集中部署易遭受饱和攻击
1.2.3 水面舰艇进攻能力不足(“防御性”思维主导)
1.3 转型需求:提高舰队杀伤力、生存能力与弹性
1.3.1 重新强调制海权 (Sea Cntrl) 的重要性
1.3.2 寻求成本效益更高的兵力结构
第二章 “分布式杀伤”(Distributed Lethality) 概念详解
2.1 “分布式杀伤”概念的提出与背景
2.1.1 2015年由海军水面部队司令部提出
2.1.2 核心思想:“如果它能浮起来,它就能战斗”
2.2 “分布式杀伤”的核心内涵与目标
2.2.1 提高所有水面舰艇的进攻性杀伤力
2.2.2 兵力分散部署,增加对手的目标定位难度
2.2.3 通过网络化协同实现力量聚合
2.3 “分布式杀伤”的实施路径与举措
2.3.1 为现有舰艇加装先进反舰导弹(如NSM、LRASM)
2.3.2 发展新型护卫舰 (FFG(X) / 星座级)
2.3.3 改进两栖舰艇的进攻能力
2.3.4 探索“自适应兵力包”(Adaptive Frce Packages) 的编组方式
2.4 “分布式杀伤”的局限性与争议
2.4.1 侧重于战术层面,缺乏对全局作战的考虑
2.4.2 对网络和通信的依赖程度高
2.4.3 分散部署带来的后勤保障挑战
第三章 “分布式海上作战”(DM) 概念的演进与深化
3.1 DM作为“分布式杀伤”的扩展与升级
3.1.1 从战术概念上升为作战概念
3.1.2 强调在更广阔范围、更复杂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3.2 DM的核心内涵与原则
3.2.1 广域分散:在地理空间上分散部署兵力
3.2.2 杀伤力分布:将进攻性武器分布到更多平台
3.2.3 网络化协同:通过JADC2实现跨域指挥控制
3.2.4 弹性与适应性:应对战场变化与损失的能力
3.3 DM的作战运用与场景分析
3.3.1 制海作战:在关键海域建立局部海上优势
3.3.2 拒止作战:阻止对手进入特定海域
3.3.3 力量投送:支援两栖作战与对陆打击
3.3.4 作战场景想定: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分布式海上作战
第四章 支撑DM的关键能力与体系建设
4.1 舰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4.1.1 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巡洋舰、驱逐舰)的角色转变
4.1.2 小型水面战斗舰艇(护卫舰、濒海战斗舰)的重要性提升
4.1.3 潜艇部队在DM中的作用
4.2 无人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4.2.1 大型无人水面艇 (LUSV) 的发展与任务(武器载体)
4.2.2 中型无人水面艇 (MUSV) 的发展与任务(传感器节点)
4.2.3 超大型无人潜航器 (XLUUV) 的发展与任务(布雷、侦察)
4.2.4 无人机在海上侦察与目标指示中的作用
4.3 指挥控制与网络体系建设
4.3.1 海军“超越计划”(Prject vermatch) 在支撑DM中的作用
4.3.2 构建弹性、抗干扰的通信网络
4.3.3 任务式指挥与分散决策能力的培养
4.4 后勤保障体系的变革
4.4.1 应对分散部署带来的后勤挑战
4.4.2 发展海上再补给能力与前沿保障基地
4.4.3 利用无人系统进行后勤支援
第五章 DM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5.1 技术实现与集成的复杂性
5.1.1 无人系统的自主性与可靠性有待提高
5.1.2 网络安全与通信韧性的挑战
5.2 兵力规模与预算限制
5.2.1 实现DM需要更大规模的舰队(“355艘”或更多)
5.2.2 预算限制对舰队结构调整的影响
5.3 组织文化与训练的挑战
5.3.1 改变传统的指挥控制模式与作战思维
5.3.2 培养适应DM要求的人员能力
5.4 未来发展趋势
5.4.1 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与自主作战能力的融合
5.4.2 与盟友海军的协同作战与互操作性
5.4.3 对手反制DM的策略与技术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DM对美国海军未来发展的影响
6.2 对我军海上作战与海军建设的启示
6.2.1 加强分布式作战能力建设
6.2.2 加快无人系统在海上作战中的应用
6.2.3 提高海上网络信息体系的弹性与抗毁能力
图表规划:
图1-1:海上A2/AD威胁示意图
图1-2:传统航母打击群 (CSG) 集中部署的脆弱性分析
图2-1:“分布式杀伤”概念示意图
表2-1:美国海军水面舰艇进攻性武器升级计划
图3-1:“分布式海上作战”(DM) 概念模型
图3-2:DM作战场景想定示意图(西太平洋)
图4-1:未来美国海军舰队结构设想(DM框架下)
表4-2:美国海军主要无人系统项目与任务分工
图4-2:海军“超越计划”支撑DM的体系架构
图4-3:DM框架下的后勤保障模式示意图
报告八:美国海军陆战队“远征前进基地作战”(EAB) 与“部队设计2030”转型研究
摘要: 重点分析海军陆战队为适应印太作战环境而进行的激进转型。研究EAB概念下如何利用小型、分散、高机动性的“内线部队”(Stand-in Frces)执行制海与拒止任务,以及“部队设计2030”对其兵力结构(如濒海作战团MLR)的影响。
关键词: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 (EAB); 部队设计2030 (Frce Design 2030); 内线部队 (Stand-in Frces); 濒海作战团 (MLR); 海军集成 (Naval Integratin)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略迷茫与转型需求
1.2 EAB与“部队设计2030”的核心内容与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海军陆战队的转型动因与战略背景
1.1 传统两栖作战模式面临的挑战
1.1.1 A2/AD环境下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可行性下降
1.1.2 精确制导武器对大型两栖舰艇的威胁
1.2 战略重心的转移与新作战环境的需求
1.2.1 大国竞争背景下聚焦印太地区
1.2.2 岛链环境下的作战特点与需求
1.3 海军陆战队的“身份危机”与转型动力
1.3.1 避免成为“第二陆军”的风险
1.3.2 寻求在联合作战中发挥独特作用
1.3.3 强化与海军的集成 (Naval Integratin)
第二章 “远征前进基地作战”(EAB) 概念详解
2.1 EAB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历程
2.1.1 2016年《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MC) 的提出
2.1.2 2019年《EAB暂行手册》的发布
2.2 EAB的核心内涵与目标
2.2.1 在对抗性环境中建立和运作临时的远征前进基地 (EAB)
2.2.2 支援海上作战,实现制海与拒止
2.2.3 为联合部队提供前沿感知、火力和后勤支援
2.3 EAB的作战原则与特点
2.3.1 分布式:小型、分散部署,降低被发现和打击的风险
2.3.2 高机动性:快速部署、快速转移
2.3.3 低信号特征:利用地形和电磁频谱控制减少暴露
2.3.4 网络化协同:依赖联合C4ISR体系
2.4 EAB的作战流程与阶段划分
2.4.1 兵力投送与基地建立
2.4.2 基地运作与任务执行(侦察、打击、补给)
2.4.3 基地转移或撤离
第三章 “内线部队”(Stand-in Frces) 的概念与运用
3.1 “内线部队”的定义与提出背景
3.1.1 在对手“武器交战区”(WEZ) 内持续活动
3.1.2 作为联合部队的“眼睛和耳朵”
3.2 “内线部队”的核心任务与能力
3.2.1 前沿侦察与反侦察
3.2.2 目标指示与火力引导
3.2.3 执行有限规模的精确打击任务
3.2.4 支援信息作战与网络行动
3.3 “内线部队”的作战运用模式
3.3.1 在和平时期竞争阶段的运用:塑造战场环境
3.3.2 在冲突阶段的运用:支援联合作战
3.3.3 与特种作战部队 (SF) 的协同
第四章 “部队设计2030”(Frce Design 2030) 与兵力结构调整
4.1 “部队设计2030”的提出与目标
4.1.1 第38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大卫·伯杰的改革计划
4.1.2 目标:建立一支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的现代化部队
4.2 兵力结构的重大调整:“减重”与“增能”
4.2.1 裁撤重型装备:淘汰所有坦克部队、大部分管式火炮
4.2.2 削减步兵营数量与部分航空兵力
4.2.3 增加远程精确火力:火箭炮 (HIMARS) 与反舰导弹
4.2.4 加强无人系统与网络战能力
4.3 新型作战单位:“濒海作战团”(MLR)
4.3.1 MLR的组织结构与任务定位
4.3.2 MLR的核心组成:濒海战斗队、濒海防空营、濒海后勤营
4.3.3 MLR的部署与实践(以第3濒海作战团为例)
4.4 关键装备发展与采办重点
4.4.1 海军/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 (NMESIS)
4.4.2 轻型两栖战舰 (LAW) 的发展计划
4.4.3 MQ-9A“死神”无人机等ISR平台
第五章 EAB与“部队设计2030”面临的挑战与争议
5.1 作战可行性与生存能力挑战
5.1.1 小型分散部队在强对抗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质疑
5.1.2 后勤保障的巨大困难(“最后一英里”问题)
5.1.3 指挥控制与通信的复杂性
5.2 兵力结构调整引发的争议
5.2.1 裁撤传统装备对海军陆战队作战能力的影响
5.2.2 过度聚焦特定场景(印太)可能削弱全球应急能力
5.2.3 内部文化冲突与退役将领的批评(“反改革派”的声音)
5.3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5.3.1 预算限制与资源竞争
5.3.2 新装备研发与部署的进度滞后
5.3.3 训练体系与人员能力的重塑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海军陆战队转型的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
6.2 EAB对未来濒海作战形态的影响
6.3 对我军两栖作战与岛礁攻防的启示
6.3.1 重视分布式、机动性作战力量的建设
6.3.2 加强远程精确火力与反舰能力的集成
6.3.3 探索应对美军EAB的反制策略
图表规划:
图1-1:传统两栖登陆作战面临的A2/AD威胁示意图
图2-1:“远征前进基地作战”(EAB) 概念示意图
图2-2:EAB作战流程图
图3-1:“内线部队”在对手WEZ内活动示意图
表3-1:“内线部队”核心任务与能力列表
表4-1:“部队设计2030”兵力结构调整汇总(裁撤与增加项目)
图4-2:“濒海作战团”(MLR) 组织结构图
图4-3:NMESIS系统作战运用示意图
图5-1:EAB实施面临的挑战分析模型
报告九:美国陆军“多域战”框架下的多域特遣队(MDTF)与远程精确火力(LRPF)构建研究
摘要: 分析陆军在联合作战中的新角色。重点研究“多域特遣队”(MDTF)的组织结构和作战运用,以及其“远程精确火力”(LRPF) 优先事项(包括高超声速武器、中程打击能力)如何支持战区级的跨域火力投送。
关键词: 美国陆军多域战; 多域特遣队 (MDTF); 远程精确火力 (LRPF); 高超声速武器; 跨域火力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美国陆军的现代化转型与“多域战”
1.2 MDTF与LRPF作为陆军转型的核心抓手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美国陆军现代化战略与“多域战”(MD)
1.1 陆军现代化战略的背景与目标
1.1.1 应对大国竞争与高端对抗的需求
1.1.2 陆军“未来司令部”(AFC) 的成立与作用
1.2 陆军“多域战”概念的核心内涵(回顾与深化)
1.2.1 陆军在MD中的角色定位:提供跨域火力与机动
1.2.2 MD对陆军兵力结构与装备体系的要求
1.3 陆军现代化优先事项:“六大重点”(The Big Six)
1.3.1 远程精确火力 (LRPF)(首要优先事项)
1.3.2 下一代作战车辆 (NGCV)
1.3.3 未来垂直起降 (FVL)
1.3.4 网络 (Netwrk)
1.3.5 防空反导 (AMD)
1.3.6 士兵杀伤力 (Sldier Lethality)
第二章 “多域特遣队”(MDTF) 的构建与发展
2.1 MDTF的提出背景与任务定位
2.1.1 作为陆军实施MD的核心作战单位
2.1.2 目标:提供战区级的跨域作战能力
2.1.3 从“火力旅”概念到MDTF的演变
2.2 MDTF的组织结构与兵力编成
2.2.1 标准MDTF的组织结构:司令部与支援分队
2.2.2 火力营:整合HIMARS、中程打击能力 (MRC)、远程高超声速武器 (LRHW)
2.2.3 防空营:提供区域防空与反导能力
2.2.4 情报、信息、网络、电子战与太空 (I2CEWS) 营
2.2.5 后勤支援营
2.3 MDTF的发展历程与部署现状
2.3.1 第一支MDTF(印太地区)的试点与部署
2.3.2 第二支MDTF(欧洲地区)的组建与部署
2.3.3 未来MDTF的建设规划(计划组建5支)
2.4 MDTF的关键能力与特点
2.4.1 跨域融合能力:整合多域资源与效果
2.4.2 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提供战略与战役级火力支援
2.4.3 信息优势能力:I2CEWS营的核心作用
第三章 “远程精确火力”(LRPF) 体系建设详解
3.1 LRPF体系的构成与层级划分
3.1.1 战略级火力:远程高超声速武器 (LRHW)
3.1.2 战役级火力:中程打击能力 (MRC) 与精确打击导弹 (PrSM)
3.1.3 战术级火力:增程加农炮 (ERCA) 与现有火力系统(HIMARS/MLRS)
3.2 远程高超声速武器 (LRHW)(“暗鹰”)
3.2.1 LRHW的技术特点与性能指标(射程、速度、精度)
3.2.2 通用高超声速滑翔体 (C-HGB) 的发展
3.2.3 LRHW的部署计划与作战运用
3.3 中程打击能力 (MRC)(“堤丰”)
3.3.1 MRC系统的构成与技术特点(利用“战斧”与“标准-6”导弹)
3.3.2 MRC的快速部署与作战灵活性
3.3.3 MRC在填补中导条约后火力空白中的作用
3.4 精确打击导弹 (PrSM)
3.4.1 PrSM替代陆军战术导弹系统 (ATACMS) 的计划
3.4.2 PrSM的技术特点与性能提升(射程、杀伤力)
3.4.3 PrSM的未来发展方向(反舰能力、多模导引头)
3.5 LRPF的支撑体系
3.5.1 指挥控制系统现代化(AFATDS等)
3.5.2 目标获取与指示能力(TITAN系统、太空传感器)
第四章 MDTF与LRPF的作战运用与场景分析
4.1 MDTF的作战运用模式
4.1.1 快速部署与机动作战
4.1.2 跨域协同与联合火力引导
4.1.3 信息作战与网络电磁活动 (CEMA) 的融合
4.2 LRPF的作战运用场景
4.2.1 战役准备阶段:打击对手关键节点(C2、防空、后勤)
4.2.2 体系破击阶段:削弱对手A2/AD体系
4.2.3 跨域火力支援:陆基反舰作战、支援空中作战
4.3 作战场景想定:印太地区的MDTF运用
4.3.1 在第一岛链部署MDTF的想定
4.3.2 利用LRPF实施跨海峡打击与拒止作战
4.3.3 面临的挑战:生存能力、后勤保障、外交协调
4.4 作战场景想定:欧洲地区的MDTF运用
4.4.1 加强北约东翼防御力量
4.4.2 利用LRPF威慑与反制对手远程火力
第五章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5.1 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
5.1.1 高超声速武器的技术挑战与可靠性
5.1.2 LRPF体系的采办成本与可持续性
5.2 生存能力与战场适应性
5.2.1 MDTF在强对抗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挑战
5.2.2 应对对手反制火力的策略
5.3 指挥控制与跨域协同的复杂性
5.3.1 与联合部队指挥控制体系的融合(JADC2)
5.3.2 跨域目标获取与火力引导的实时性要求
5.4 部署地选择与政治敏感性
5.4.1 在盟友国家部署中远程导弹的外交挑战
5.4.2 对地区安全稳定的影响
5.5 未来发展趋势
5.5.1 LRPF体系的持续改进与智能化
5.5.2 MDTF组织结构的优化与能力扩展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MDTF与LRPF对美国陆军转型的影响
6.2 对未来陆战形态与跨域作战的认识
6.3 对我军远程火力体系建设与联合作战的启示
图表规划:
图1-1:美国陆军现代化战略框架(“六大重点”)
图2-1:“多域特遣队”(MDTF) 标准组织结构图
图2-2:I2CEWS营的构成与任务示意图
表2-1:美军MDTF部署现状与规划(5支MDTF)
图3-1:陆军“远程精确火力”(LRPF) 体系构成与射程覆盖示意图
表3-2:LRPF主要武器系统性能指标对比(LRHW, MRC, PrSM, ERCA)
图3-2:LRHW“暗鹰”系统作战运用示意图
图3-3:MRC“堤丰”系统作战运用示意图
图4-1:MDTF跨域协同作战流程图
图4-2:印太地区MDTF部署与LRPF运用想定示意图
第四部分:关键职能领域与支撑概念 (Critical Functins and Supprting Cncepts)
报告十:美军电磁频谱战(EMSW)发展动向、关键技术及作战运用研究
摘要: 电磁频谱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作战域。本报告将探讨美军如何将传统的电子战 (EW) 提升为“电磁频谱战”(EMSW),强调夺取和保持频谱优势对于实现通信、侦察、精确打击和保护己方网络至关重要。报告将分析EMSW在支持多域作战中的作用,以及美军在频谱管理、认知电子战和电磁战斗管理(EMBM)方面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电磁频谱战 (EMSW); 电子战 (EW); 频谱优势 (Spectrum Superirity); 电磁战斗管理 (EMBM); 赛博电磁活动 (CEMA); 认知电子战 (Cgnitive EW)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电磁频谱作为关键作战域的重要性
1.2 从电子战 (EW) 到电磁频谱战 (EMSW) 的概念演进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美军电磁频谱战 (EMSW) 的战略规划与理论发展
1.1 电磁频谱环境的复杂性与挑战
1.1.1 电磁频谱的拥挤 (Cngestin)、竞争 (Cmpetitin) 与对抗 (Cntestatin)
1.1.2 潜在对手在电子战领域的能力发展
1.1.3 商业技术(如5G、物联网)对军事频谱使用的影响
1.2 美军EMSW战略规划与政策文件
1.2.1 2013年《电磁频谱战略》与2017年《电子战战略》
1.2.2 2020年《电磁频谱优势战略》(EMS Superirity Strategy) 详解
1.2.3 相关实施计划与路线图分析
1.3 EMSW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1.3.1 电磁频谱优势 (EMS Superirity) 的定义与目标
1.3.2 EMSW与传统电子战 (EW) 的区别与联系
1.3.3 EMSW与网络战、太空战、信息战的关系
1.4 组织管理体系与领导机制
1.4.1 国防部首席信息官 (CI) 在频谱管理中的作用
1.4.2 联合电子战中心 (JEWC) 的职能
1.4.3 各军种在EMSW发展中的分工与协作
第二章 电磁频谱战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2.1 认知电子战 (Cgnitive EW) 与人工智能
2.1.1 认知电子战的定义与特点
2.1.2 利用AI/ML实现对未知信号的快速识别、分类与干扰
2.1.3 自适应波束形成与抗干扰技术
2.2 软件定义无线电 (SDR) 与开放式架构
2.2.1 SDR在提高电子战系统灵活性与适应性中的作用
2.2.2 开放式架构(如SSA、CMSS)在推动系统集成与快速升级中的作用
2.3 分布式电子战与网络化协同
2.3.1 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在电磁频谱感知中的应用
2.3.2 网络化电子战系统之间的协同作战
2.3.3 无人系统在电子战中的应用
2.4 高功率微波 (HPM) 与定向能武器
2.4.1 HPM武器的技术原理与发展现状
2.4.2 HPM在反无人机、反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2.5 量子技术在EMSW中的潜在应用
2.5.1 量子传感在提高信号探测灵敏度中的作用
2.5.2 量子通信与量子加密技术
第三章 电磁战斗管理 (EMBM) 与频谱共享技术
3.1 电磁战斗管理(EMBM)的概念与目标
3.1.1 实现对电磁频谱资源的动态规划、管理与控制
3.1.2 提高电磁频谱使用的效率与效果
3.2 EMBM系统的体系架构与关键功能
3.2.1 电磁频谱态势感知与可视化
3.2.2 智能化决策支持与资源优化算法
3.2.3 与指挥控制系统的集成
3.3 动态频谱接入(DSA)与频谱共享技术
3.3.1 解决频谱拥挤问题的技术途径
3.3.2 军用与民用频谱共享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3.3.3 相关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
第四章 各军种EMSW能力建设与主要项目
4.1 海军EMSW能力建设
4.1.1 “下一代干扰机”(NGJ)项目详解(低、中、高频段)
4.1.2 水面电子战改进计划(SEWIP)(Blck 1-4)
4.1.3 电磁机动作战(EMW)概念的发展
4.2 空军EMSW能力建设
4.2.1 F-35、F-15EX等作战飞机的先进电子战系统
4.2.2 EC-37B“罗盘呼叫”电子攻击机的发展
4.2.3 空军频谱管理办公室 (AFSM) 的作用
4.3 陆军EMSW能力建设
4.3.1 赛博电磁活动 (CEMA) 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4.3.2 地面层系统 (TLS) 与多功能电子战 (MFEW) 项目
4.3.3 陆军在战术级电子战能力建设中的挑战
4.4 海军陆战队与太空军的EMSW能力
4.4.1 海军陆战队在远征环境下的电子战能力
4.4.2 太空军在卫星通信干扰与反干扰中的作用
第五章 EMSW的作战运用与场景分析
5.1 EMSW在支援多域作战中的作用
5.1.1 保障通信与指挥控制的顺畅
5.1.2 提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5.1.3 支援精确打击与火力引导
5.1.4 保护己方平台与系统的生存能力
5.2 作战场景一:强对抗环境下的制空作战
5.2.1 对手综合防空系统 (IADS) 的电磁压制
5.2.2 空中平台的自适应电子战与协同作战
5.3 作战场景二:分布式海上作战
5.3.1 海上电磁频谱控制与拒止
5.3.2 反舰导弹防御中的电子战运用
5.4 作战场景三:城市环境下的地面作战
5.3.1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与侦察
5.3.2 应对无人机与简易爆炸装置(IED)的电子战手段
5.5 俄乌冲突中的电子战实践与教训
5.5.1 俄军电子战能力的运用与效果
5.5.2 乌军在电子战领域的反制与创新
5.5.3 对美军EMSW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EMSW发展的现状评估与未来趋势
6.2 面临的挑战:技术复杂性、人才培养、频谱管理
6.3 对我军电子战与电磁频谱管理建设的启示
6.3.1 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6.3.2 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与自主可控
6.3.3 深化电磁频谱管理体制改革
6.3.4 加强实战化训练与人才培养
图表规划:
图1-1:电磁频谱环境“3C”(拥挤、竞争、对抗)示意图
表1-1:美军电磁频谱相关战略文件演进历程
图1-2:《电磁频谱优势战略》框架解读
图1-3:EMSW与EW、网络战、信息战关系图
图2-1:认知电子战 (Cgnitive EW) 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2:开放式架构(SSA/CMSS)在电子战系统中的应用
图3-1:电磁战斗管理 (EMBM) 系统体系架构图
图3-2:动态频谱接入 (DSA) 技术原理示意图
表4-1:美军各军种主要EMSW项目汇总表
图4-2:海军“下一代干扰机”(NGJ) 频段覆盖示意图
图4-3:陆军赛博电磁活动 (CEMA) 概念模型
图5-1:EMSW在多域作战中的支援作用示意图
报告十一:美军信息环境作战(IE)与认知域对抗概念发展研究
摘要: 探讨美军如何将信息视为一种联合作战功能,并发展出“信息环境作战”(IE)概念。分析其如何整合信息相关能力(如心理战、网络行动、舆论战、赛博“持续交战”),在“竞争连续体”中争夺信息优势和认知优势。
关键词: 信息环境作战 (IE); 认知域 (Cgnitive Dmain); 信息优势 (Infrmatin Advantage); 持续交战 (Persistent Engagement); 联合作战功能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信息时代战争形态的演变
1.2 信息作为联合作战功能的提出与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美军信息作战概念的演进历程
1.1 早期概念:从“信息战”(IW) 到“信息作战”(I)
1.1.1 1990年代“信息战”概念的兴起与局限
1.1.2 “信息作战”(I) 的定义、构成要素与发展
1.1.3 传统信息相关能力 (IRC):心理战、军事欺骗、作战安全等
1.2 概念的深化:网络中心战与信息优势
1.2.1 网络中心战对信息共享与协同的要求
1.2.2 信息优势作为作战优势的关键来源
1.3 当前概念:“信息环境作战”(IE) 的提出
1.3.1 2016年《国防部信息作战战略》
1.3.2 2020年《联合作战出版物3-13:信息作战》的修订
1.3.3 IE的定义、目标与特点
第二章 “信息环境作战”(IE) 的理论框架与实施
2.1 信息环境的定义与构成
2.1.1 物理维度:信息基础设施与物理实体
2.1.2 信息维度: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与保护
2.1.3 认知维度:人的思想、信仰、决策与行为
2.2 IE的核心目标:争夺信息优势与影响目标受众
2.2.1 确保己方信息与决策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2.2.2 削弱对手的信息能力与决策过程
2.2.3 影响目标受众(对手、盟友、中立者)的认知与行为
2.3 IE的实施原则与流程
2.3.1 整合所有信息相关能力 (IRC)
2.3.2 在“竞争连续体”中持续展开
2.3.3 纳入联合作战规划与执行全过程
2.3.4 IE的规划、执行与评估流程
2.4 信息相关能力 (IRC) 的整合与运用
2.4.1 网络空间作战 (Cyberspace peratins)
2.4.2 心理战 (Psychlgical peratins / MIS)
2.4.3 军事欺骗 (Military Deceptin)
2.4.4 公共事务与舆论引导 (Public Affairs)
2.4.5 电磁频谱作战 (EMSW) 在IE中的作用
第三章 认知域作战概念的发展与运用
3.1 认知域的定义与重要性
3.1.1 将认知域视为新的作战域
3.1.2 认知安全与认知对抗的挑战
3.2 认知域作战的目标与手段
3.2.1 影响对手的感知、判断、决策与行动
3.2.2 塑造有利于己方的战略态势与舆论环境
3.2.3 手段:虚假信息、深度伪造、社交媒体武器化等
3.3 支撑认知域作战的关键技术
3.3.1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在舆情分析中的应用
3.3.2 社交网络分析与影响力建模
3.3.3 认知神经科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探索
3.4 认知域作战的案例分析
3.4.1 俄罗斯在“混合战争”中的认知对抗实践
3.4.2 美军在反恐战争中的心理战与舆论引导
3.4.3 俄乌冲突中的认知域对抗分析
第四章 网络空间作战与“持续交战”(Persistent Engagement)
4.1 网络空间作战在IE中的核心地位
4.1.1 网络空间作为信息传播与对抗的主要渠道
4.1.2 网络攻击与防御对信息环境的影响
4.2 “持续交战”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4.2.1 美国网络司令部的“持续交战”愿景
4.2.2 核心原则:“前出防御”(Defend Frward) 与“持续对抗”(Cnstant Cntact)
4.2.3 在武装冲突阈值以下展开网络对抗
4.3 “持续交战”的实践与案例
4.3.1 “猎前行动”(Hunt Frward) 的部署与成果
4.3.2 针对对手网络基础设施与恶意行为的反制行动
4.3.3 俄乌冲突中美军支援乌克兰的网络防御实践
第五章 美军IE与认知域作战能力建设现状
5.1 组织体制与指挥结构调整
5.1.1 联合部队总部设立信息作战部门 (J39)
5.1.2 各军种信息战部队的建设(如陆军第1信息作战司令部)
5.1.3 特种作战司令部 (SCM) 在IE中的作用
5.2 技术平台与工具发展
5.2.1 信息环境态势感知与分析平台
5.2.2 网络作战工具与武器库
5.2.3 心理战与舆论引导工具
5.3 人才培养与训练演习
5.3.1 信息战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与课程设置
5.3.2 在联合作战演习中设置IE课目
第六章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6.1 法律与政策的制约
6.1.1 在民主体制下开展信息作战的法律限制
6.1.2 跨部门协调与权限划分的挑战(国防部、情报界、国务院)
6.2 技术发展的挑战
6.2.1 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与识别难度
6.2.2 人工智能在信息对抗中的应用风险
6.3 效果评估的困难
6.3.1 衡量认知影响效果的指标体系不完善
6.3.2 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的评估
6.4 未来发展趋势
6.4.1 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与自主信息对抗
6.4.2 认知域作战理论的深化与实践
6.4.3 与盟友在信息领域的合作与协调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7.1 美军IE与认知域作战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7.2 对我军信息作战与认知对抗建设的启示
7.2.1 加强信息作战理论创新与体系建设
7.2.2 推动信息相关能力的整合与运用
7.2.3 加强认知安全防护与反制能力建设
图表规划:
图1-1:美军信息作战概念演进时间线(IW -> I -> IE)
图2-1:信息环境三维度(物理、信息、认知)模型
图2-2:IE实施流程图(规划、执行、评估)
表2-1:主要信息相关能力 (IRC) 及其作用
图3-1:认知域作战模型(感知-判断-决策-行动循环)
图3-2:支撑认知域作战的关键技术体系
图4-1:网络司令部“持续交战”战略框架
图4-2:“前出防御”与“猎前行动”示意图
表5-1:美军主要信息战部队与组织机构列表
报告十二:高强度冲突背景下美军“对抗性后勤”(Cntested Lgistics) 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研究在广阔战区和A2/AD环境下,美军后勤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分析“对抗性后勤”概念的核心要素,包括预置、分散式保障、后勤节点生存能力、以及利用新技术确保联合作战持续性的策略。
关键词: 对抗性后勤 (Cntested Lgistics); 联合作战持续性 (Sustainment); 兵力投送; 战场保障; 后勤韧性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后勤作为大国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1.2 美军后勤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
1.3 “对抗性后勤”概念的提出与重要性
1.4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高强度冲突背景下美军后勤面临的挑战
1.1 作战环境的变化与A2/AD威胁
1.1.1 后勤节点(港口、机场、基地)面临精确打击风险
1.1.2 运输线(海运、空运)面临封锁与拦截威胁
1.1.3 网络攻击与电子干扰对后勤信息系统的威胁
1.2 广阔战区的地理挑战(以印太地区为例)
1.2.1 “距离的暴政”:运输距离长、时间久
1.2.2 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与分散性
1.3 现代战争的高消耗与后勤需求激增
1.3.1 精确制导武器与高技术装备的消耗
1.3.2 燃料、弹药、维修备件等物资需求巨大
1.4 现有后勤体系的脆弱性与局限性
1.4.1 兵力投送能力不足(海运、空运船队老化)
1.4.2 后勤信息系统陈旧、互操作性差
1.4.3 过度依赖大型、集中的后勤枢纽
第二章 “对抗性后勤”(Cntested Lgistics) 概念详解
2.1 “对抗性后勤”的定义与内涵
2.1.1 承认后勤体系将持续处于对手攻击之下
2.1.2 目标:确保联合作战的持续性 (Sustainment)
2.2 《联合作战持续性概念》(JCSustC) 与《对抗性后勤联合概念》(JCCL)
2.2.1 JCSustC的核心原则与要求
2.2.2 JCCL的提出背景与主要内容
2.3 “对抗性后勤”的核心要素与原则
2.3.1 弹性 (Resilience):承受损失与快速恢复的能力
2.3.2 冗余 (Redundancy):提供多种后勤保障选项
2.3.3 分布式 (Distributin):分散部署后勤资源与节点
2.3.4 敏捷性 (Agility):快速响应需求变化与战场态势
2.3.5 可视性 (Visibility):实时掌握后勤资源与状态
第三章 应对“对抗性后勤”挑战的策略与举措
3.1 提高后勤节点的生存能力与弹性
3.1.1 分散部署与建立分布式后勤网络
3.1.2 基地加固与被动防御措施
3.1.3 积极防御:防空反导与反无人机系统
3.1.4 快速修复能力建设(机场跑道、港口设施)
3.2 加强物资预置与前沿储备
3.2.1 陆上预置库存 (APS) 的优化配置
3.2.2 海上预置船队 (MPS) 的运用与调整
3.2.3 在盟友和伙伴国家的物资储备
3.3 优化兵力投送与运输模式
3.3.1 海运能力的现代化与扩充
3.3.2 空运能力的提升与下一代加油机 (KC-46) 的作用
3.3.3 多式联运与物流配送网络的优化
3.4 改进战场保障与“最后一英里”配送
3.4.1 战术级后勤保障的挑战
3.4.2 利用无人系统进行物资配送(无人机、无人车)
3.4.3 增材制造(3D打印)在战场维修中的应用
第四章 支撑“对抗性后勤”的关键技术与创新
4.1 后勤信息系统现代化与数据分析
4.1.1 构建统一的后勤信息平台与通用作战图 (CLC)
4.1.2 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进行需求预测与资源优化
4.1.3 预测性维护 (Predictive Maintenance) 技术的应用
4.2 自主系统与机器人技术
4.2.1 自主运输工具(卡车、船舶)的发展
4.2.2 仓储与装卸自动化技术
4.2.3 医疗后送与战场救护中的无人系统应用
4.3 能源保障技术与创新
4.3.1 提高燃料效率与减少能源需求
4.3.2 新能源技术(太阳能、微电网)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4.3.3 战术级能源补给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4.4 网络安全与后勤信息保护
4.4.1 确保后勤信息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4.4.2 应对供应链安全风险
第五章 各军种在“对抗性后勤”方面的实践
5.1 陆军的持续性保障改革
5.1.1 陆军物资司令部 (AMC) 的作用
5.1.2 战区支援司令部 (TSC) 的职能调整
5.1.3 在“融合计划”中对抗性后勤的验证
5.2 空军的敏捷战斗部署 (ACE) 与后勤挑战
5.2.1 ACE对后勤保障模式的要求(轻量化、模块化)
5.2.2 空军在预置装备与快速部署方面的努力
5.3 海军与海军陆战队的远征后勤
5.3.1 海上再补给能力的挑战与改进
5.3.2 海军陆战队EAB概念下的后勤保障
5.3.3 轻型两栖战舰 (LAW) 在后勤运输中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对抗性后勤”建设的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
6.2 面临的长期挑战:预算、体制、技术
6.3 对我军后勤体系建设与联合作战保障的启示
6.3.1 提高后勤体系的弹性与抗毁能力
6.3.2 加强物资预置与前沿储备
6.3.3 推动后勤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发展
6.3.4 加强后勤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安全防护
图表规划:
图1-1:高强度冲突背景下美军后勤面临的威胁示意图
图1-2:印太地区“距离的暴政”示意图
表1-1:现代战争物资消耗估算对比表
图2-1:“对抗性后勤”概念框架模型
表2-1:“对抗性后勤”核心原则与实施要求
图3-1:分布式后勤网络示意图
图3-2:物资预置模式(陆上与海上)对比
图3-3:战场“最后一英里”配送模式示意图
图4-1:后勤通用作战图 (CLC) 数据融合流程
表4-2:支撑“对抗性后勤”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
图5-1:空军ACE概念下的后勤保障流程
第五部分:前沿探索与概念验证 (Emerging Cncepts and Validatin)
报告十三:人工智能(AI)赋能下的“马赛克战”(Msaic Warfare) 与“决策中心战”(DCW) 前沿概念研究
摘要: 本报告聚焦于美军面向未来的颠覆性作战概念。深入解析“马赛克战”如何利用AI构建灵活、可重构的“杀伤网”。同时分析“决策中心战”(DCW) 如何强调利用AI和大数据加速DA循环,实现决策优势。报告将评估这两个高度依赖AI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实现挑战。
关键词: 马赛克战 (Msaic Warfare); 决策中心战 (DCW); 杀伤网 (Kill Web); 人工智能 (AI); 决策优势 (Decisin Dminance); 算法战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人工智能对战争形态的颠覆性影响
1.2 “马赛克战”与“决策中心战”作为智能化作战的前沿探索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马赛克战”(Msaic Warfare) 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1.1 “马赛克战”的提出背景
1.1.1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的角色
1.1.2 对传统“体系化”作战模式(僵化、昂贵)的反思
1.1.3 旨在实现低成本、高适应性的作战能力
1.2 “马赛克战”的核心内涵与特点
1.2.1 “马赛克瓷砖”:分散、异构、低成本的作战单元
1.2.2 动态组合:根据任务需求灵活构建作战体系
1.2.3 可重构性:快速适应战场变化与损失
1.2.4 任务工程 (Missin Engineering) 的重要性
1.3 从“杀伤链”(Kill Chain) 到“杀伤网”(Kill Web)
1.3.1 传统“杀伤链”的局限性(线性、脆弱)
1.3.2 “杀伤网”的特点(非线性、弹性、自愈)
1.3.3 构建“杀伤网”的机制与流程
第二章 实现“马赛克战”的关键技术与支撑
2.1 人工智能与自主系统
2.1.1 AI在任务规划与资源优化中的作用
2.1.2 自主系统在协同作战与任务执行中的作用
2.1.3 人机协同 (Human-Machine Teaming) 的模式与挑战
2.2 网络通信与互操作性技术
2.2.1 确保异构平台之间的通信联通
2.2.2 “翻译器”技术:实现跨平台数据交换
2.2.3 开放式架构与标准化接口
2.3 敏捷开发与快速采办模式
2.3.1 适应“马赛克战”快速迭代需求的采办体制改革
2.3.2 DevSecps在军事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2.4 DARPA相关支撑项目分析
2.4.1 “体系集成技术与实验”(SSITE) 项目
2.4.2 “对抗环境中的协同作战”(CDE) 项目
2.4.3 “阿尔法狗斗”(AlphaDgfight) 试验
第三章 “决策中心战”(Decisin-Centric Warfare, DCW) 概念详解
3.1 “决策中心战”的提出背景与理论基础
3.1.1 从“网络中心战”到“决策中心战”的演进
3.1.2 强调决策优势是作战胜利的关键
3.1.3 DA循环理论在智能时代的深化应用
3.2 “决策中心战”的核心内涵与目标
3.2.1 加速决策过程:比对手更快地观察、判断、决策、行动
3.2.2 提高决策质量:利用数据与算法优化决策选项
3.2.3 塑造对手决策:通过信息与行动影响对手的决策过程
3.3 实现“决策中心战”的关键要素
3.3.1 全源数据融合与战场态势感知
3.3.2 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IDSS)
3.3.3 指挥控制体系的变革(扁平化、智能化)
3.4 “决策中心战”与JADC2的关系
3.4.1 JADC2为DCW提供信息基础与技术支撑
3.4.2 DCW是JADC2的最终目标与应用体现
第四章 人工智能在“决策中心战”中的应用(算法战)
4.1 AI在情报分析与态势感知中的应用
4.1.1 自动化目标识别 (ATR) 与行为预测
4.1.2 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数据融合与分析
4.2 AI在任务规划与方案制定中的应用
4.2.1 基于模型的作战方案生成与评估
4.2.2 资源优化配置与动态调度算法
4.3 AI在指挥控制与作战执行中的应用
4.3.1 自主系统与无人集群的控制
4.3.2 智能化火力打击与目标分配
4.4 算法战的兴起与挑战
4.4.1 算法对抗:针对对手AI模型的攻击与防御
4.4.2 算法的可解释性与可信度问题
4.4.3 伦理与法律挑战:自主武器系统的责任归属
第五章 “马赛克战”与“决策中心战”的融合与实践
5.1 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与融合路径
5.1.1 “马赛克战”提供灵活的作战力量(手段)
5.1.2 “决策中心战”提供智能的指挥控制(大脑)
5.1.3 AI作为连接两个概念的核心纽带
5.2 融合框架下的作战运用场景分析
5.2.1 场景一:分布式防空反导作战
5.2.2 场景二:广域海上监视与打击
5.2.3 场景三:城市环境下的蜂群作战
5.3 实施进展与实验验证
5.3.1 美军在相关演习与实验中的探索
5.3.2 技术演示与原型系统开发
第六章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6.1 技术挑战
6.1.1 AI算法的鲁棒性与泛化能力
6.1.2 强对抗环境下的通信与网络安全
6.1.3 复杂系统的集成与测试验证
6.2 组织与文化挑战
6.2.1 指挥官对AI系统的信任与接受程度
6.2.2 人才培养与技能重塑
6.2.3 采办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6.3 对手反制与技术扩散
6.3.1 对手发展类似作战概念与技术的风险
6.3.2 反制“马赛克战”与“决策中心战”的策略
6.4 未来发展趋势
6.4.1 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与通用人工智能 (AGI) 的潜在影响
6.4.2 作战概念的持续演进与深化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7.1 “马赛克战”与“决策中心战”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7.2 对我军智能化作战建设的启示
7.2.1 加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
7.2.2 探索适应智能化作战的新型作战概念
7.2.3 推动指挥控制体系的智能化改造
7.2.4 重视算法对抗与认知安全
图表规划:
图1-1:“马赛克战”概念示意图(“瓷砖”与动态组合)
图1-2:从“杀伤链”到“杀伤网”对比示意图
图1-3:任务工程 (Missin Engineering) 流程图
图2-1:支撑“马赛克战”的关键技术体系架构
图2-2:人机协同 (MUM-T) 模式示意图
表2-1:DARPA“马赛克战”相关支撑项目列表
图3-1:从“网络中心战”到“决策中心战”演进逻辑图
图3-2:智能化时代的DA循环模型
图3-3: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IDSS) 架构图
图4-1:AI在“决策中心战”中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2:算法对抗模型
图5-1:“马赛克战”与“决策中心战”融合框架模型
报告十四:美军作战概念的验证机制:作战实验、兵棋推演与大规模演习研究
摘要: 分析美军如何将抽象的作战概念转化为实际的作战能力。重点研究其概念开发与验证流程,剖析关键的作战实验项目(如陆军“融合计划”Prject Cnvergence、空军ABMS演练、海军“超越计划”Prject vermatch),以及兵棋推演和大规模联演在检验作战概念中的作用。
关键词: 作战实验; 兵棋推演 (Wargaming); 概念验证; 融合计划 (Prject Cnvergence); 全球大规模演习 (LSGE)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作战概念转化为作战能力的挑战
1.2 美军作战概念验证机制的重要性
1.3 研究目的与报告结构
第一章 美军作战概念开发与验证体系概述
1.1 概念开发流程与关键环节
1.1.1 联合能力集成与开发系统 (JCIDS) 的作用
1.1.2 从提出概念到形成条令的流程
1.1.3 战略指导与需求牵引的作用
1.2 概念验证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1.2.1 作战实验 (Experimentatin)
1.2.2 兵棋推演 (Wargaming)
1.2.3 模拟仿真 (Mdeling and Simulatin, M&S)
1.2.4 大规模演习 (Exercises)
1.3 组织管理体系与主要机构
1.3.1 联合参谋部J7(联合部队发展)的职责
1.3.2 各军种的概念开发与实验机构(如陆军AFC、海军战争学院)
1.3.3 国防部研究与工程副部长 (USD(R&E)) 的作用
第二章 兵棋推演 (Wargaming) 在概念验证中的作用
2.1 兵棋推演的类型与特点
2.1.1 分析性兵棋推演 (Analytical Wargaming)
2.1.2 教育性兵棋推演 (Educatinal Wargaming)
2.1.3 实验性兵棋推演 (Experimental Wargaming)
2.2 兵棋推演在概念开发中的作用
2.2.1 探索新作战概念的可行性与风险
2.2.2 识别能力差距与需求
2.2.3 优化作战方案与策略
2.3 美军主要兵棋推演活动与案例
2.3.1 联合参谋部的“全球一体化演习”(GIE)
2.3.2 各军种的年度兵棋推演(如陆军“统一挑战”、空军“施里弗”)
2.3.3 针对特定作战概念的专题兵棋推演(如“多域战”兵棋推演)
2.4 兵棋推演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2.4.1 模型的准确性与可信度问题
2.4.2 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困难
2.4.3 提高兵棋推演的效率与效果
第三章 作战实验 (Experimentatin) 的实践与案例
3.1 作战实验的目标与流程
3.1.1 验证新作战概念与新技术的有效性
3.1.2 探索新的组织结构与作战模式
3.1.3 作战实验的设计、执行与评估流程
3.2 陆军“融合计划”(Prject Cnvergence)
3.2.1 Prject Cnvergence的目标与背景
3.2.2 历年Prject Cnvergence的重点内容与成果分析
3.2.3 在验证MD与JADC2中的作用
3.3 空军“先进战斗管理系统”(ABMS) 演练
3.3.1 ABMS“接入/退出”(n-ramp/ff-ramp) 演练的模式
3.3.2 验证关键技术与作战概念的成果
3.3.3 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3.4 海军“超越计划”(Prject vermatch) 与相关实验
3.4.1 海军在无人系统集成与分布式作战方面的实验
3.4.2 “舰队问题”(Fleet Prblems) 系列实验
3.5 其他重要作战实验活动
3.5.1 “大胆鳄鱼”(Bld Alligatr) 两栖作战实验
3.5.2 “边缘”(EDGE) 系列电子战实验
第四章 大规模演习 (Exercises) 在概念验证中的作用
4.1 大规模演习的目标与特点
4.1.1 检验联合作战能力与协同水平
4.1.2 验证作战计划与指挥控制流程
4.1.3 展示军事实力与威慑对手
4.2 印太地区的主要演习与概念验证
4.2.1 “环太平洋”(RIMPAC) 演习
4.2.2 “护身军刀”(Talisman Sabre) 演习
4.2.3 “对抗北方”(Cpe Nrth) 与“红旗-阿拉斯加”(Red Flag-Alaska)
4.2.4 在演习中验证EAB、ACE等概念的实践
4.3 欧洲地区的主要演习与概念验证
4.3.1 “欧洲防御者”(Defender-Eurpe) 系列演习
4.3.2 北约“坚定捍卫者”(Steadfast Defender) 演习
4.3.3 在演习中验证MD与LRPF部署的实践
4.4 “全球大规模演习”(LSGE) 的发展
4.4.1 LSGE的目标与背景
4.4.2 整合跨战区、跨军种的演习活动
4.4.3 检验全球一体化作战能力
第五章 概念验证机制的有效性评估与挑战
5.1 机制的优势与成效
5.1.1 加速新作战概念的成熟与应用
5.1.2 促进跨军种协同与技术集成
5.1.3 识别问题与风险,优化资源配置
5.2 面临的挑战与局限性
5.2.1 实验与演习环境与实战的差距
5.2.2 跨军种集成与互操作性的验证难度
5.2.3 验证结果向采办和条令转化的效率问题
5.2.4 应对颠覆性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
5.3 改进方向与未来发展趋势
5.3.1 加强模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5.3.2 构建更加真实的对抗性训练环境
5.3.3 提高数据分析与评估的智能化水平
5.3.4 加强与盟友和伙伴的联合实验与演习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作战概念验证机制的特点与经验
6.2 对我军作战实验与演习体系建设的启示
6.2.1 加强作战实验的顶层设计与科学管理
6.2.2 提高兵棋推演的专业化与实战化水平
6.2.3 优化大规模演习的设计与评估机制
6.2.4 构建开放、协同的概念验证生态系统
图表规划:
图1-1:美军作战概念开发与验证流程图(JCIDS流程)
表1-1:美军作战概念验证主要手段对比分析
图1-2:美军作战概念验证组织管理体系结构图
图2-1:兵棋推演类型与应用场景示意图
表2-2:美军主要兵棋推演活动列表
图3-1:作战实验设计与评估流程图
表3-1:陆军“融合计划”历年重点内容与成果分析
图3-2:空军ABMS“接入/退出”演练模式示意图
表4-1:美军主要大规模联演列表(印太、欧洲地区)
图4-2:“全球大规模演习”(LSGE) 框架示意图
图5-1:概念验证机制有效性评估模型
第六部分:总结展望(Synthesis and utlk)
报告十五:美军作战概念体系演进的内在逻辑、核心驱动力及对我启示
摘要: 作为系列报告的总结,本报告旨在提炼过去二十年美军作战概念演进的核心驱动力(技术发展与战略环境变化)和内在逻辑。我们将对比分析上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继承,总结出美军追求的共性目标:跨域整合、决策优势、分布式和弹性。最后,报告将探讨实施这些概念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包括预算限制、军种文化壁垒、技术成熟度和互操作性问题,并对未来战争形态进行展望。
关键词: 作战概念演进; 军事创新; 国防战略; 互操作性 (Interperability); 未来战争(Future Warfare)
目录大纲:
引言
1.1 研究背景:美军作战概念的持续创新与演变
1.2 研究目的:总结规律、分析挑战、展望未来
1.3 报告结构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美军作战概念体系演进历程回顾与总结(2000-2025)
1.1 阶段一:信息主导与网络中心(2000-2010)
1.1.1 核心概念:网络中心战 (NCW)、效果导向作战 (EB)
1.1.2 时代背景:信息革命、反恐战争
1.1.3 主要特点与局限性
1.2 阶段二:应对A2/AD与跨域协同(2010-2018)
1.2.1 核心概念:空海一体战 (ASB)、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 (JAM-GC)
1.2.2 时代背景:重返亚太、A2/AD挑战
1.2.3 主要特点与转型探索
1.3 阶段三:大国竞争与全域融合(2018至今)
1.3.1 核心概念:多域战(MD)、联合全域作战(JAD)、JADC2
1.3.2 时代背景:大国竞争、新兴技术发展
1.3.3 主要特点与全面转型
1.4 前沿探索:智能化与自适应作战
1.4.1 核心概念:马赛克战、决策中心战
1.4.2 发展趋势与未来方向
第二章 美军作战概念演进的核心驱动力分析
2.1 战略环境变化驱动:从反恐到大国竞争
2.1.1 全球安全格局的演变与威胁评估
2.1.2 国防战略调整对作战概念的需求牵引
2.1.3 应对潜在对手能力发展的紧迫性
2.2 科学技术发展驱动:新兴技术的军事应用
2.2.1 信息技术:从网络化到智能化
2.2.2 先进武器装备:高超声速、定向能、无人系统
2.2.3 太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作战域
2.3 军事理论创新驱动:对战争规律认识的深化
2.3.1 从平台中心到体系对抗
2.3.2 从信息优势到决策优势
2.3.3 对“抵消战略”的持续追求
2.4 组织体制与文化驱动:军种竞争与联合文化的演变
2.4.1 军种在预算竞争中的创新动力
2.4.2 联合参谋部在推动联合作战中的作用
2.4.3 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
第三章 美军作战概念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共性特征
3.1 内在逻辑:继承、发展与融合
3.1.1 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演进脉络
3.1.2 概念体系的层级结构与相互支撑
3.1.3 核心作战思想的延续性(如体系破击、信息主导)
3.2 共性特征一:跨域整合(Crss-Dmain Integratin)
3.2.1 打破军种壁垒与作战域界限
3.2.2 追求跨域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3.2.3 JADC2作为实现跨域整合的关键支撑
3.3 共性特征二:决策优势(Decisin Dminance)
3.3.1 加速DA循环,实现先敌决策、先敌行动
3.3.2 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提高决策质量
3.3.3 强调任务式指挥与分散决策
3.4 共性特征三:分布式(Distributin)
3.4.1 兵力分散部署,提高生存能力与弹性
3.4.2 杀伤力分布,增加对手目标定位难度
3.4.3 功能分布,实现作战体系的去中心化
3.5 共性特征四:弹性与敏捷性(Resilience and Agility)
3.5.1 应对强对抗环境下的损失与干扰
3.5.2 快速适应战场变化与任务需求
3.5.3 强调后勤保障的弹性和适应性
第四章 美军作战概念实施面临的共同挑战
4.1 技术成熟度与工程实现挑战
4.1.1 关键使能技术(如AI、高超声速、JADC2)的成熟度风险
4.1.2 复杂系统的集成与测试验证困难
4.1.3 网络安全与电磁频谱控制的挑战
4.2 互操作性与集成难题
4.2.1 跨军种、跨部门系统集成的技术壁垒
4.2.2 数据标准的统一与数据共享的障碍
4.2.3 与盟友和伙伴体系的互操作性挑战
4.3 组织文化与体制机制障碍
4.3.1 军种本位主义与联合文化的冲突
4.3.2 指挥体制改革与权限划分的复杂性
4.3.3 人才培养与技能重塑的挑战
4.4 预算限制与采办体制制约
4.4.1 国防预算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
4.4.2 采办体制的僵化与效率低下
4.4.3 维持现有能力与发展未来能力的平衡
4.5 对抗性后勤的瓶颈
4.5.1 在广阔战区与强对抗环境下的后勤保障困难
4.5.2 后勤体系的脆弱性与恢复能力不足
第五章 未来战争形态展望与对我启示
5.1 未来战争形态展望
5.1.1 智能化战争的特征与趋势
5.1.2 全域融合与体系对抗的深化
5.1.3 认知域对抗与混合战争的常态化
5.1.4 作战节奏的加快与战争规模的扩大
5.2 对美军未来作战能力发展的评估
5.2.1 优势领域与潜在风险
5.2.2 转型进展与未来潜力
5.3 对我启示与应对策略
5.3.1 加强作战概念创新与理论研究
5.3.2 推动联合作战体系建设与跨域融合
5.3.3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
5.3.4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优化体制机制
5.3.5 加强人才培养与实战化训练
第六章 结论
6.1 美军作战概念演进的主要规律总结
6.2 对未来军事发展方向的总体判断
图表规划:
图1-1:美军作战概念演进时间线与核心概念图谱(2000-2025)
图1-2:美军作战概念演进阶段划分与特点对比表
图2-1:美军作战概念演进核心驱动力模型
表2-1:新兴技术对作战概念发展的影响分析表
图3-1:美军作战概念体系内在逻辑与联系图
图3-2:美军作战概念共性特征总结框架
表4-1:美军作战概念实施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应对策略汇总表
图4-2:互操作性挑战分析模型
图5-1:未来战争形态特征展望示意图
表5-2:对我军建设的启示与建议汇总表
👇👇
👇👇景》
👇👇
原价999元! 星球试运营期间199元! 试运营结束,恢复原价!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