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CCF中国工程师文化日(简称CED)迎来五周年盛典。这场以“AI时代的技术担当与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行业盛会,通过多场高规格论坛、多元形式的思想碰撞,全景式呈现了五年来工程师文化建设的深耕成果,也为AI时代工程师群体的价值重塑与生态进化指明了方向。
【开幕式:工程师文化宣言的五维进化】
10月24日上午,《工程师文化宣言解读》开幕式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msup创始人兼CEO、CCF TF工程师文化SIG委员会主席刘付强担纲主持,CCF秘书长唐卫清、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小红书技术副总裁王晓博、蚂蚁集团平台技术事业群副总裁周俊、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等行业领袖齐聚一堂,从技术创新、行业生态、社会责任等维度,深度解读工程师文化宣言在AI时代的五维进化。本次解读中,嘉宾们结合各自领域实践,既回顾了宣言落地五年来的里程碑成果,更明确了AI浪潮下工程师群体“技术担当与社会责任并重”的新使命。
务实是工程师的立身之本,自驱是工程师的精神内核。AI时代,“务实自驱”意味着,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要自我驱动,保持对技术的好奇、热爱和专注,敢于创新,敢于试错,并能从错误中学习;同时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尊重技术发展规律,既能仰望星空规划技术蓝图,又能俯身耕耘解决现实问题。“务实自驱”让我们保持定力,终身成长,用工程科技让梦想成为现实。
在AI时代,工程师不只是解决技术难题的工匠,更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价值不仅体现在代码行数或模型参数,而是要回答:我们的技术能否真正改变产业结构?能否改善社会运行?能否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价值”要求我们从技术走向场景,从算法走向产业,把工程师的智慧转化为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这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工程师职业的荣耀。
当技术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工程师必须回答:我们要把世界改变成什么样子?“向善而行”提醒我们,工程师的每一次设计与实现,都可能深刻影响社会。无论是算法治理、数据隐私,还是AI的公平与透明,工程师都应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技术创新必须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类福祉、增进社会公正为目标。这既是道德边界,也是文化底色,让我们的技术道路始终在正途之上。
工程师文化是技术创新的灵魂。数字化浪潮下,个体或企业无法独自应对复杂挑战。以中国大模型为例:工程师通过开源共享技术,产学研跨界协作,将大模型应用于智能制造等领域。开放合作正打破技术壁垒,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今年以来,蚂蚁加速开放大模型技术,开源18款覆盖百亿至万亿级的多类模型。其中万亿级Ling-1T登顶开源趋势榜,获全球开发者青睐。
开放合作是工程师文化的核心基因:它要求打破边界、融合产学研,构建协同共生的技术生态。这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通过共享数据与经验汇聚全球智慧,避免重复造轮子。"独行快,众行远"的古训正是最佳印证。
工程师的使命不仅是技术实现,更是塑造未来。让我们以开放合作为灯塔,在中国科技创新征程中携手同行!
变化是工程师的常态,尤其在智能时代。拥抱变化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探索,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突破口。它要求我们具备系统思维和全局眼光,能够在一次次技术迭代、组织变革、甚至行业重构中,把握方向并带动团队前行。拥抱变化,还意味着要容忍失败,持续改进,把工程师文化与进化精神结合,推动技术与组织共同成长。
【分论坛矩阵:五周年维度下的技术与文化共振】
1、主论坛:AI时代的“责任与创新”双轮驱动
下午,“AI时代的技术担当与社会责任”主论坛在华旗饭店-2层千人宴会厅启幕。msup创始人兼CEO、CCF TF工程师文化SIG委员会主席刘付强担任主持,并带大家回顾了上午刚刚发布的工程师文化宣言。
百度CTO王海峰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驱动力,正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工程师角色从执行者转向价值创造者,需具备创造价值、拥抱变化、务实自驱、向善而行、开放合作五大核心能力,通过终身学习适应技术变革。他在演讲中用关键数据展示了工程师文化如何支撑百度进行技术创新,比如文心快码工具使人均需求交付量提升26.4%,研发时长缩短21.2%;飞桨平台适配40余家硬件厂商60个系列芯片,服务1900多家区域企业,有2333万开发者和76万企业参与生态共建。这些成果表明,智能化工具与平台正有效支撑产业升级,工程师需主动转型以应对AI时代挑战。
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AI时代数据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他指出,合格数据科学家需构建“数据观+专业技能+行业知识+基础能力”的能力体系,当前人才培养存在显著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需通过真实场景实战,培养端到端解决方案设计能力。以京东智能城市业务为例,其已覆盖全国70座城市,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100亿元,印证了实战型数据人才对产业升级的关键价值。
小红书技术副总裁王晓博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技术组织建设的核心转型方向。他指出,AI Native时代技术团队需向"流式组织"转型,通过AI作为协作中间层重构团队协作模式,推动工程师角色从传统执行者向价值创造者转变。这一转型将有效提升技术团队效能,释放工程师创造力。此次提出的组织转型方向和范式,为AI深度渗透下的技术团队建设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有望成为科技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在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AI时代的人才新基建:定义、培养与组织”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论坛从王海峰对新一代工程师画像的定义、郑宇教授关于顶尖数据科学家培养的系统阐述,以及王晓博如何组织AI Native团队的实践经验出发,构建一个从人才定义到培养再到组织规模化的完整闭环。本次论坛旨在为工程师和技术管理者提供构建人才壁垒的基石,共同探索AI时代人才发展的新路径。
六场脱口秀更是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直击大模型对程序员“人设”的冲击、LLM大航海时代开源工程师的生存法则、职场与创业的选择困境等工程师群体的“真问题”,展现了CED对工程师职业生态的“全场景关注”。
CCF科普工委副主任计湘婷就“大模型时代下程序员的未来”发表了观点。面对AI是否会取代程序员的普遍焦虑,计湘婷认为:“AI不会淘汰程序员,但“会用AI的程序员”会淘汰“不会用AI的程序员”。她表示,大模型的出现将程序员从大量重复、模式化的编码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级的能力——随着AI接管了部分基础工作,程序员的角色正转向更高层次的系统设计、问题抽象、技术选型和创意实现。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地与人沟通、理解复杂业务逻辑,并做出战略性决策,程序员的形象也变得更综合和立体。她强调,虽然今天AI已成为程序员的超级助手,但真正的软件工程,还是需要程序员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人类智能独有的高地。
北航博士生、LLaMA Factory开源项目作者郑耀威在《LLM大航海时代如何做好开源工程师》这场脱口秀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成为一名优秀的开源工程师。他强调,开源不仅仅是代码共享,更是通往全球的交流平台。郑博士指出,开源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郑博士鼓励工程师们积极拥抱开源,借此低成本学习前沿技术,并推动技术的快速迭代。郑博士建议工程师勇于实践,有自己的技术品味,在开源浪潮中实现个人与社区的共成长。
中国大陆首个脱口秀俱乐部创始人邹澍,在论坛分享中以自嘲与洞察交织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外企工程师到脱口秀演员、再到表达教练的转型之路。他指出,幽默不仅是笑声的艺术,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度认知——“我爸是赌徒,而我下注都没下到牌桌上”,一句看似玩笑的话,折射出创业的风险与人性的勇气。邹澍认为,表达力是现代人的“第二生产力”,能帮助人更真实地面对自我、连接他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海量数据计算研究中心教授王宏志系统阐述了数据库与大数据的工程师文化。他将这一文化概括为ACID特质:首先是“凑合”(Approximation),即在资源有限时通过近似方法高效推进;其次是“持续”(Continues),强调工程师对系统维护承担长期责任;再次是“直觉”(Intuitive),依赖经验形成的模式识别能力应对复杂系统;最后是“确定”(Deterministic),通过严谨规则保障数据操作的绝对可靠性。王宏志指出,这一ACID文化体系为智能时代的数据系统构建了坚实底座,体现了工程师在不确定环境中守护确定性的核心价值。
科学脱口秀创始人张宇识在论坛中讲到,自己平时也是通过脱口秀的方式进行科学辟谣,观众在笑声中会更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容易破除一些伪科学观念。利用科学文艺融合来进行科学传播,让观众在欢乐中了解科学、热爱科学,让科学更有趣味,让喜剧更有内涵。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艺术的审美和形式也会有新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AI师傅创始人、CEO,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孙志岗在《工程师文化脱口秀》中以幽默视角探讨了当下技术人与AI时代的关系。他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逐渐趋近天花板,各种软件产品也日渐成熟,工程师做为成本中心,正经历“裁员潮”。代码质量越高,反而被替代的门槛越低,令人唏嘘。随着大模型崛起,开发流程正从工程师主导转向产品经理与AI协同,AI重塑了软件开发与创新流程。他以自身从失业到创业的经历,展现了工程师在技术变革中的自我更新与转型路径。在AI师傅公司已经成为智能原生组织,实现了AI原生的研发流程。AI是所有人的生产力伙伴,所有人都直面业务,端到端负责全流程。工程师应该以开放心态重启“程序人生”,在智能时代中重塑价值与创造力。
2、工程师成长论坛:五载沉淀的“人才进阶”指南
“工程师成长论坛”在华旗饭店-4层401开启。清程极智副总裁何万青担任论坛主席,带领嘉宾们从职业发展、技能突破、思维升级等维度,提炼CED五年来在工程师成长领域的实践成果。
七牛云基础平台技术负责人姬长军深度剖析了AI时代对工程师的影响。他援引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数据指出,通过AI的采纳,企业显著的减少了对于初级岗位的招聘需求。姬长军强调,工程师需从单纯的编码执行者向兼具商业思维、产品设计和架构能力的全栈人才转型,善用AI工具加速培养自身相关能力。他援引七牛云创始人/CEO许式伟提出的"四象限能力模型"为工程师在AI浪潮中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
涛思数据创始人兼CEO陶建辉提出“一切用代码说话”的研发理念,强调通过“一切代码化”提升研发效能。他指出,环境、流程、文档、基准测试等均应代码化,以实现自动化、可重复与可回溯,显著缩短新人上手、BUG修复及版本发布周期。截至目前,TDengine TSDB核心代码开源项目已获24,400+ Stars、877,100+部署实例,并支撑500+付费客户。该实践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业软件研发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也用实际行动佐证了“一切用代码说话”带个研发团队的价值。
蚂蚁集团超级计算部负责人余锋系统梳理了技术演进的三大趋势:技术变革周期缩短至约十年一轮、软硬件规模呈指数级扩张、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渗透。他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八项个人成长心得,包括把握技术运行规律、坚持长期主义、拥抱协作、以有效指标牵引行动、实现技能平迁、尊重技术生命周期、持续复盘改进及强化服务意识。该分享为技术从业者在快速变革时代实现可持续成长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亚马逊云科技资深开发者布道师郑予彬分享了生成式AI推动下的现代开发范式变革。她指出,软件开发正从AI辅助的“单体智能”迈向智能体编程阶段,通过引入系统化AI Agent,工程师可实现任务分解、工具调度、记忆管理与多智能体协作,显著提升复杂任务自动化水平。同时,在这个主题中,郑予彬分享了如何使用亚马逊云科技的Strands Agent实现以极简方式构建multi agent,以及展示了可以兼容Vibe coding和spec driven开发方式的Kiro (IDE)的最新实践。同时,亚马逊云科技在展区展示了其在AI开发、智能体(Agent)技术和生产级应用落地方面的最新成果。从AI原生开发范式到多智能体协作系统,亚马逊云科技以开放生态与先进工具推动AI在开发者社区的深度应用,赋能更多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
清程极智合伙人VP何万青发表了题为《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的演讲,围绕畅销书《The Staff Engineer‘s Path》的本人新译作《工程师进阶之路》,结合个人25年在外企、互联网大厂和创业公司的主管工程师经历,系统阐述了工程师的进阶模型 。他指出,杰出的主管工程师必须是“高高山顶立” 与“深深海底行” 的结合体:既要具备战略格局和全局视野 ,也要保持顶尖的技术深度和信誉。工程师进阶需具备看清全局 、搞定复杂项目 和赋能他人 三种核心能力,从个人贡献者转变为团队的“力量倍增器”。尤其在AI时代,“海底行”被重新定义:工程师应驾驭AI工具 解放精力,投入战略思考 ,最终实现向AI驱动的“全栈”主管工程师的融合转变。正如他所言:“高高山顶立,是把方向讲清楚;深深海底行,是把复杂做扎实。AI让两者连接成闭环。“
3、百度文心快码创造营:五周年的“创想活力”迸发
在华旗饭店-3层301,CEDxCNCC百度文心快码「创意探索Meetup」以“代码·创意·未来“为主题,汇聚了百余位开发者与AI爱好者,共同开启了一场“用代码表达想象力”的AI Coding英雄之旅。现场开发者们近距离体验了文心快码在代码理解、智能补全、自定义智能体与多智能体协同开发等方面的最新能力,见证了AI从“工具”到“开发伙伴”的跃迁。
文心快码的「AI Coding英雄之旅」还将继续启程,走进更多高校、科技园区与创客空间,让更多开发者亲身感受AI编程的力量。AI Coding的浪潮已经来临,它不仅关乎技术的迭代,更关乎创意的解放。当人机协作成为常态,每一位开发者都可能成为新的“创意英雄”。
【五周年:深耕与展望,共赴工程师未来】
回顾五载征程,CED从最初的小范围共识,到如今覆盖互联网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参与,工程师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从技术理念的探讨到组织建设等场景的落地实践,工程师文化的价值在持续深化。
展望未来,CED将以五周年为新起点,继续锚定AI时代的技术与社会命题,在工程师文化升级、技术伦理建设、跨行业协作等领域持续深耕。正如众多嘉宾在活动中所强调的,工程师群体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以责任与担当推动技术向善、行业向上。
五载深耕,是总结更是新篇。CCF CED中国工程师文化日将继续与万千工程师同行,在AI时代的浪潮中,共筑工程师文化的新图景,共赴工程科技的新未来。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