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全文
人工智能(AI)正深刻改变银行业的运营模式、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AI战略对银行至关重要。
三种策略——“All in AI”(全力投入AI)、“AI in All”(AI融入一切)和“AI First”(AI优先)——提供了不同的AI应用路径。其中“All in AI 有点早”指目前的AI能力不足以说服银行决策者在全面投入所需的巨大资源(如算力、资金和人才)后是否能创造相匹配的价值,如果All in AI很可能导致得不偿失;“AI in all 做不到”是因为银行业务复杂,AI目前仅能替代简单任务,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场景。
本文以银行业为对象,试图分析这三种策略的内涵、潜在影响、优劣势及实践场景,并在“AI First”部分引入谷歌成功案例,探讨AI First为何是银行业最适合的战略。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All in AI:全力投入AI的内涵与影响
01策略内涵:“All in AI”指银行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AI,投入巨大资源(包括算力、资金和高端AI人才)开发和部署AI技术,试图以AI为核心重塑所有业务流程。这意味着搭建成本高昂的算力基础设施,引进更多的高端AI人才,在银行的客户服务、风险管理、产品设计和后台运营均以AI为主导。例如,某国际银行可能尝试构建一个全AI驱动的平台,基于AI处理复杂客户交互、自动化风控和算法驱动的金融产品设计。
02优势:
1) 技术领先:集中资源推动AI应用,可能在高技术领域(如高频交易、反欺诈)建立优势。
2) 数据洞察:AI深度挖掘银行海量数据,提供精准预测。
3) 前瞻性定位:All in AI可能让银行在数字化浪潮中抢占先机。
03挑战--AI能力不足,资源倾斜得不偿失:
1) AI能力不足:当前AI在复杂金融场景的泛化能力有限(即难以适应未训练过的场景,如经济危机中的客户行为预测),可能因数据偏差或模型局限导致失误。例如,2020年某国际银行的AI交易算法因市场异常导致重大损失;AI在跨境合规审查中因各国监管差异而难以准确适用。
2) 资源投入过大:All in AI需要巨额算力、资金和专业人才,中小银行难以承受。资源过度倾斜可能导致传统服务或网点升级等关键领域被忽视,得不偿失。
3) 监管与伦理问题:AI的“黑箱”性质难以满足银行业严格的可解释性要求(如中国银行业监管的规定),客户对全AI服务的信任度可能下降。
4) 组织阻力:全面转向AI需要重塑组织架构、文化和员工技能,实施难度大。
04银行业实践场景:某国际银行在反欺诈领域尝试All in AI,部署AI系统实时分析交易数据,实现95%以上的欺诈检测率。由于AI在复杂场景(如多币种跨境交易)的泛化性有限,全面All in AI导致算力和资金过度投入,忽视了人工服务的价值,整体回报低于预期。
二、AI in All:AI融入一切的内涵与影响
01策略内涵:“AI in All”与“All in AI”不同,旨在将AI技术嵌入银行的每一个业务环节。从前台客户服务到后台运营形成全面的AI化体系,不能够完全依赖AI,应试图让AI成为所有流程的标配。由于银行业务复杂,AI目前仅能替代简单任务(如基础查询处理),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场景,AI的全功能替代率并不高。
02调整生物钟:
1) 全面数字化:AI的广泛应用提升银行整体数字化水平。
2) 技术复用:AI可在多场景复用,降低开发成本。例如,NLP技术可用于客服和合规审查。
3) 生态协同:AI融入所有环节有助于构建开放银行生态。
03挑战--AI能力不足,难以实现:
1) 业务复杂性与AI局限:银行业务涉及多种场景(如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跨境合规),AI目前仅能替代简单任务(如账户查询,及各种业务助手),在复杂场景(如个性化投资建议或情感需求理解)表现不佳,泛化能力有限。例如,AI在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中难以捕捉客户的情感需求,导致推荐方案不被接受。
2) 数据整合难题:银行数据分散,格式不一,难以支持AI的全面应用。
3) 维护成本高:广泛部署AI需要持续更新模型,增加算力和维护成本。
4) 偏见风险:AI可能放大算法偏见,例如在贷款审批中因历史数据偏差歧视某些群体。
04银行业实践场景:
某国内银行在客服、风控和营销中广泛应用AI,试图实现AI in All。例如,AI推荐系统将理财产品销售转化率提升约15%,由于AI在复杂场景(如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的能力不足,强制融入所有环节导致资源分散,效果不佳。
三、AI First:优先考虑AI的内涵与影响
01策略内涵:“AI First”倡导在战略、产品设计和运营中优先考虑AI的可能性,但不强制AI成为唯一解决方案。它强调在适合的场景优先部署AI,并保留人工或其他技术的补充作用,以弥补AI能力不足。例如,某国内银行可能优先使用AI客服处理简单查询,但在复杂问题上转接人工;或者在风控中结合AI预测与人工审核。
02非银行业案例--谷歌的AI First战略:
谷歌的“AI First”战略是一个典型的非银行业案例。2016年,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提出“AI First”,强调优先考虑AI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不应该完全依赖AI:
1) 谷歌搜索:AI优先优化搜索结果的精准性,提升准确率约20%,传统的算法仍用于处理特定查询,确保稳定性。
2) 谷歌助手:AI驱动的语音助手优先处理用户请求,在复杂场景(如多轮对话)结合云端计算和人工优化。
3) 谷歌云:AI优先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客户可选择传统方案,满足多样化需求。
谷歌的AI First战略通过优先部署AI提升了产品性能,并保留非AI方案以应对AI能力不足(如泛化性或可解释性问题)带来的风险。银行业可借鉴其经验,优先在高频、标准化的场景(如客服、欺诈检测)应用AI,并保留人工服务以平衡效率与客户信任。
03优势:
1) 灵活性:AI First根据场景选择最优解,弥补AI技术尚未成熟的短板。例如,某国际银行在风控中结合AI和人工审核,既高效又合规。
2) 成本效益:优先投资高回报AI应用(如反欺诈),降低试错成本。
3) 客户信任:人工干预弥补AI的冷漠感,增强体验。
4) 监管适应性:AI First注重可解释性,更易满足监管要求。
04挑战:
1) 战略清晰度:需要明确哪些场景优先AI,对管理层决策能力要求高。
2) 技术整合:AI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可能存在挑战。
3) 人才需求:需要一定AI技术能力,中小银行可能依赖外部供应商资源。
05银行业实践场景:
某国内银行采用AI First战略,优先用AI优化客服查询(处理80%简单咨询)、实时欺诈检测(提升90%准确率)和个性化理财推荐(销售转化率提高约15%),吸引年轻客户,同时在复杂贷款审批和高净值客户服务中结合人工审核,确保合规性和客户满意度。
四、结论
在银行业,AI能力不足使得“All in AI”因算力、资金等资源投入过大而得不偿失;“AI in All”因业务复杂性和AI仅能替代简单任务而难以实现;“AI First”通过优先考虑AI、结合人工和其他技术,提供了兼顾创新与稳健的路径。谷歌的AI First案例展示了其在非银行业的成功,某国内银行和某国际银行的实践也证明其在银行业的潜力。
未来,银行业可通过AI First战略,优先投资于高回报场景(如智能客服、反欺诈、客群经营、客户体验等),并逐步构建数据基础设施和AI人才团队,为更广泛的AI应用奠定基础。
智探AI应用交流群,有兴趣的朋友请添加群主:cosmic-walker 备注:公司+姓名+职务+AI入群。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