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的中国企业,已经豪情万丈地规模化应用生成式AI。但刺眼的是,只有区区9%的企业,从中实现了显著的价值转化。想象一下,一个班里将近一半的学生都买了最新的“AI学习机”,但期末考试成绩明显提升的,只有三四个尖子生。其余的人,要么是把机器当成了昂贵的玩具,要么就是发现机器里的题目自己一道也看不懂。
一个合格的中央厨房,至少要做到三件事。这三件事,恰恰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也是AI应用前最容易被忽视的“软肋”。
第一,食材要新鲜、干净、可溯源
这对应的是企业的数据治理。
很多企业的数据现状,就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菜市场。销售数据在CRM系统里,生产数据在MES里,供应链数据在另一个独立的系统里,彼此老死不相往来。AI大厨想做一道融合菜,需要同时调用这几样食材,却发现它们口径不同、标准各异,甚至互相矛盾。
雀巢中国为什么能玩转AI?因为他们花了数年时间,干了一件最基础但也最伟大的事:依托集成系统,把所有“食材”进行了统一的清洗、归类、贴标签和标准化管理。当AI需要任何数据时,都能从这个干净、有序的“中央冰柜”里,随时拿到高质量的、可信赖的“原料”。这个“笨功夫”,才是他们AI应用能够快速创新的底气。
第二,厨具要联动,流程要顺畅。
这对应的是企业的业务流程贯通。
一个现代厨房,烤箱能自动预热,洗碗机能跟水槽联动。如果一个指令下去,还需要厨师跑来跑去手动操作,那效率可想而知。
许多企业的现状就是如此。财务是财务的流程,业务是业务的流程,两者之间靠的是一张张Excel表格和邮件在“手动连接”。AI给出了一个精准的销售预测,但这个预测无法自动转化为生产计划和采购指令,中间隔着七八个部门的审批和手动导入。
AI的智能,被卡在了企业流程的“断头路”上。这让AI的价值,大打折扣。
第三,整个厨房要能应对“峰值订单”。
这对应的是企业的动态韧性。
一个好厨房,不仅能在平日里稳定出餐,更要在节假日订单暴增时,依然能保持高效运转,甚至能根据客流变化,提前预估备菜量。
这几年,市场环境比过山车还刺激。你的供应链能不能在突发事件下快速切换?你的生产线能不能根据订单的波峰波谷,灵活调整产能?
美的长达十年的数字化投入,砸下的200亿,本质上就是在打造这样一个极具韧性的“超级厨房”。他们通过统一的数字平台,把研、产、供、销全链条打通,实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响应能力。当AI这个“超级大脑”接入后,它能调动的,是一个训练有素、协同无间的庞大身躯。AI的预测和决策,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的胜势。
数字化转型做的,全是AI应用前的准备工作。 这份工作,没人看得到,短期内甚至看不到直接回报,但它决定了你请来的“大厨”,最终是能大放异彩,还是只能无奈地摇着头走人。
先成为数字化企业,再谈成为AI企业
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这些技术浪潮相比,AI的演进速度快得令人目眩。这种速度,放大了机会,也放大了陷阱。它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技术可以弥补管理和基础的不足”的错觉。但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技术,永远是能力的放大器,而不是替代品。 它能让你跑得更快,但前提是你得先学会走路。
在AI时代,那三个老生常谈的词——技术、人才、信任,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有了更沉重的分量。
技术:重点不再是你采购了哪个最新的AI平台,而是你有没有能力将这些AI“插件”,无缝地安装到你现有的“数字化主板”上。你的平台架构,是开放的、可扩展的,还是封闭的、牵一发动全身的?
人才:重点不再是高薪挖几个算法科学家,而是你的业务团队,能不能听懂AI的“话”,能不能给AI提出一个好的“业务问题”。一个懂业务又懂数据的人,比十个只懂模型的博士,对企业更有价值。
信任:这可能是最难的。当AI的分析结果,挑战了你的“英雄直觉”和过去的“成功经验”时,你是否敢于相信数据,相信模型?这种信任,不是盲从,而是建立在一套透明、可解释的AI治理体系和一种鼓励数据决策的企业文化之上。
过去,我们做数字化,是为了“降本增效”,是为了“流程优化”,是为了从对手那里多抢一点市场份额。今天,我们必须用尽全力、加速加固我们的数字化地基,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AI时代,获得一张“生存门票”。不要再幻想一步登天。通往AI价值实现的唯一路径,就是回过头去,把你数字化转型中该补的课、该还的债,老老实实地,一个一个,全部还清。
先把你的厨房建好,再去想米其林盛宴的事吧。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