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系统阐述了数据流通利用的重要意义、基础设施建设思路、核心技术支撑、运营机制及典型实践案例,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报告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的充分发挥依赖于高效、有序的流通利用。流通利用不仅是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关键,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共享数字红利的重要引擎。全球范围内,各国纷纷通过政策法规促进数据安全高效流通,我国也通过《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文件,明确了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发展目标,推动形成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数据流通利用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需求。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已实现跨越式进步,但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报告强调,数据基础设施需围绕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等全生命周期,提供硬件、软件、标准规范等综合支撑,以实现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的目标。国家数据局发布的《建设指引》明确了数据基础设施的构成,其中数据流通利用设施是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隐私保护计算平台等。
基于数据空间中枢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是报告的重点之一。可信数据空间作为关键载体,通过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其建设目标包括构建安全可靠的数据流通环境、互联互通的资源交互能力以及协同合作的价值共创平台。可信数据空间涉及多类参与主体,如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运营者和监管方,各方需在规则框架下协同合作。技术架构上,报告提出“两空间、一中枢、一底座、N个连接器”的总体设计,其中数据空间中枢负责统一调度管理,数据底座支撑数据流通、开发和安全,连接器实现资源交互。
在核心技术方面,报告强调了数据控制、隐私计算和区块链的作用。数据控制技术通过数据合约和策略实现数据跨主体传输后的自主可控;隐私计算技术包括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和可信执行环境,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区块链技术则通过不可篡改、透明等特性,保障数据目录管理、确权存证、流程追溯和收益分配的可信性。
运营机制的健全是可信数据空间成功运行的关键。报告提出以制度规则支撑多方协同,明确各主体权责,建立认证、存证和纠纷解决机制;以应用牵引的数据运营促进价值释放,通过技术保障、数据治理、供需对接和评价分析,持续优化数据应用;以科学公平的激励机制强化生态建设,确保各主体公平参与、共享收益,推动数据生态繁荣发展。
报告还分享了四个典型实践案例。深圳南山通过建设数据要素可信流通服务平台,在医疗健康领域实现数据安全流通,提升科研和保险服务效率;南通家纺行业数据空间整合产业链数据,促进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协同创新;南京城市可信数据空间2.0模式聚焦金融、医疗等重点领域,推动跨域数据共享与场景应用;成都基于物联感知数据空间,实现对城市生命线设施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最后,报告展望了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的未来趋势。技术将持续突破,多技术融合将增强数据流通的可信性;标准建设将促进跨域互联与资源集聚;规则机制将不断优化,推动生态繁荣有序。通过这些努力,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将有力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可信数据空间技术架构
■
审核:晓洁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