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命科学与医学的边界。当通用大模型展现强大认知能力的同时,垂直小模型以精准、高效与低成本的特性深入科研与临床场景。二者的协同演化,能否成为破解生命复杂性、推动医学普惠的关键引擎?论坛将聚焦 “大小模型协同技术” 在数字医学与生命科学中的革命性作用:探讨大模型的知识泛化与小模型的领域专精如何互补,构建“云边端”一体化智能架构;分析协同计算如何加速新靶点发现、个性化诊疗及多模态医学健康数据的深度整合。论坛将邀请领域杰出学者,共议智能协同能否真正驱动 “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融合跃迁,开启生命健康的精准化与普惠化未来。
论坛安排
📍论坛名称:
智能协同进化:大小模型如何驱动数字医学与生命科学的融合跃迁?
顺序 | 主题 | 主讲嘉宾 | 单位 |
1 | Multi-LLM背景下的基础研究 与精准诊疗 | 宋志坚 | 复旦大学 |
2 | 心脏专病诊断大模型及智能体研发 | 何怡华 | 首都医科大学 |
3 | AI驱动的生物发现 | 尚学群 | 西北工业大学 |
4 | 肿瘤跨尺度智能诊疗技术 | 李志成 | 中国科学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5 | 数智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 李武军 | 南京大学 |
圆桌思辨 | |||
嘉宾:宋志坚、何怡华、尚学群、李志成、李武军、 杨健(北京理工大学)、石昕(中国医科大学)、邬向前(哈尔滨工业大学) |
论坛主席
张彤
CCF数字医学分会秘书长,鹏城实验室副研究员
鹏城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聚焦多模态大模型后训练及时空分析,主持并参与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在IEEE会刊、柳叶刀子刊以及AAAI、ACM-MM、MICCAI等国际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谷歌学术引用2800余次;受邀赴慕尼黑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全球顶级高校及科研机构作特邀学术报告,获2022年深圳人工智能卓越服务奖,带领团队获ImageCLEF-24国际医学图像描述竞赛冠军。
论坛共同主席
刘佐珠
CCF数字医学分会副秘书长,浙江大学研究员
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导,浙江省医学影像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人工智能,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atterns/TMI/MIA和NeurIPS/ICLR/ACL等旗舰期刊和顶级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面上/青年、浙江省重点及千万级重大校企平台项目多项,获IJCAI Eearly Career等荣誉,担任ACL、EMNLP、IJCAI等国际顶会Area Chair,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秘书长。
论坛讲者
宋志坚
CCF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及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工作。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手术、医学大模型、智能诊断和大数据分析、视觉跟踪与空间定位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提出系列智能诊断与手术导航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性技术。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顶级国际会议论文16篇,专著1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2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项。曾先后获得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代表的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主持研制Excelim-04/116/118系列型号神经导航和Spine Nav型脊柱导航等高新技术产品,并在国内外推广使用,产品已进入欧、亚、非洲市场,成功开展导航手术8万余例。为我国医疗装备的技术创新及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做出了贡献。
报告题目:Multi-LLM背景下的基础研究与精准诊疗
报告摘要:随着深度学习,尤其是Multi-LLMs的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传统应用方式,同时对科学研究范式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通过无假说数据与Multi-LLMs高效处理能力,提取底层知识并转化为具有科学价值的表征,推断潜在的科学原理。本演讲介绍Multi-LLMs研究范式取得的典型科研成果,Multi-LLMs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医学基础研究、精准诊疗产生的巨大冲击。阐明这种新型科研范式的优势及其基本原理,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可解释性Multi-LLMs研究进展及其在探索疾病机制、内在规律中的应用情况。最后介绍Multi-LLM建模方法与未来可能得走向,以及对医学研究带来的冲击。
何怡华
CCF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北京学者,国家“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一体化管理专家组”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母胎医学中心主任,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十三五、十二五重大出生缺陷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专家,第一完成人获得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第四届妇幼健康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十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于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JAMA Pediatrics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被国际指南引用2篇,牵头制定行业标准1项、指南1 项、共识4项、参编指南及共识3篇。
报告题目:心脏专病诊断大模型及智能体研发
报告摘要:心血管疾病作为中国及全球疾病负担和致死的首要原因,在心血管疾病防治进入智能化的新时代,北京安贞医院何怡华教授团队依托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及具备结局验证的百万级高质量多模态数据库,联合讯飞医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迈瑞医疗、先欣安公司等单位,以讯飞医疗大语言模型为技术基座,融合安贞医院数十年积累的疾病诊疗知识库、专家诊断知识体系以及高质量超声诊断报告、电子病历等临床数据,团队研发了聚焦全生命周期心血管疾病的“安贞心宇”心血管专病超声诊断大模型。该模型具备从超声多模态语义特征到诊断的专家级推理能力,模型评估结果显示,“安贞心宇”在全年龄层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准确率F1值达87.82%,在成人、儿童和胎儿心脏病的诊断效能上较主流大模型分别提升19.87%、30.09%和15.53%,特别在复杂和罕见病例诊断中优势显著,成为支撑心血管疾病超声智能诊断的“核心大脑”。围绕这一核心模型,项目团队进一步开发集成了心脏超声智能报告系统、先心安胎儿心脏智慧医疗智能体、智慧心脏超声诊断一体机等三款智能体产品,落地应用提升基层诊断能力和效率。
尚学群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级领军人才CJ学者。长期从事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研究与系统开发,主要研究领域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大数据,生物信息学等。CCF信息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工信部“十五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编委,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JCV、TMM、TKDE、ICD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权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报告题目:AI驱动的生物发现
报告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为解析复杂生命规律与革新药物研发流程的核心驱动力。生命系统本质上是多层次、高维度的网络结构(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代谢通路与基因调控网络),而图结构数据天然适用于表征生物实体间的复杂关联。图表示学习及其预训练模型凭借卓越的关系推理与结构化表征能力,正在深刻重塑疾病机制挖掘与新药发现的研究范式。本报告将重点探讨如何利用跨尺度、多组学数据融合下的图表示学习与预训练技术,开发创新计算方法,以提升疾病风险基因识别与药物研发的精度与效率。
李志成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肿瘤影像-病理-基因跨尺度分析研究,主持国家青A、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自然联合重点、科技部青年科学家等项目,发表多篇Nature Comm、Radiology、IEEE Trans等论文,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委会秘书长,BMC Medicine、European Radiology、Translational Oncology编委。
报告题目:肿瘤跨尺度智能诊疗技术
报告摘要:肿瘤影像-病理-基因多模态跨尺度智能分析是肿瘤研究的新突破点,是解析肿瘤复杂特性的有力工具。我们围绕脑胶质瘤分型和诊疗应用问题,提出了神经影像-病理形态-基因多组学融合解析计算方法,揭示了跨尺度关联机制,发现了胶质瘤多尺度整合新亚型和新靶点,为胶质瘤开拓了多模态跨尺度融合诊疗新途径。
李武军
南京大学教授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模型与智能医学。连续多年入选斯坦福/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榜单和终身榜单,AI 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获CVPR 2025最佳论文奖候选。在国内外著名人工智能和医学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重要部门、头部互联网企业、大型央企和医院。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南京鼓楼医院全院级别的大数据平台、专病数据库平台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在医院的临床诊疗、运营管理、患者服务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应用。
报告题目:数智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报告摘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智)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报告将基于我们在南京鼓楼医院的实践,介绍我们在数智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相关技术创新在医院临床诊疗、运营管理和患者服务等方面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真实落地效果。
圆桌嘉宾
杨健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学部委员,国家一级学科“光学工程”学科责任教授。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TPAMI、TMI、TIP、MIA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一百余篇,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六十余项,其中11项实现转化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励11项。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副主编、《数字医学与健康》副主编、《生命科学仪器》编委等。
石昕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教授
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院长,独立 PI 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情报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卒中急救地图总临床设计师,沉浸技术与评价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健康政策特聘专家; 一直从事医疗和健康大数据的研究。2019年,基于融合 AI和统计交叉的研究方法开创应用非临床数据对临床结果预测的研究,被增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成为该院最年轻的英籍华人院士。《国家生物安全出版工程》副主任委员,《卫生信息管理学》第5版编委,《生物安全多元数据与智能预警》副主编。
邬向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国家高层次人才,哈工大软件学院院长兼计算学部副主任、多模态智能及应用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黑龙江省视听觉认知计算重点实验室创始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顶级期刊 IEEE TIP 编委,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科协“英才计划”计算机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三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人工智能2030重大专项等项目(课题)的研究。已在IEEE TIP/TMM/TIFS等国际刊物和CVPR/ECCV/ACMMM等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并获三十余项国内外专利。曾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连续七年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央电视台曾就其研究进行多次专访,并制作多期节目在CCTV-10科教频道播出。
CNCC2025
CNCC2025将于10月22-25日在哈尔滨举办。专题论坛将在往年多样化主题的基础上,首次通过“基础-前沿-未来”的一体化设计,满足不同背景参会者的需求,构建从知识获取到创新激发的完整路径,打造系统化、进阶式的参会体验。重点设置9大主题板块,每个主题板块的专题论坛由三大核心模块组成:面向前沿领域的体系性Tutorial、聚焦前沿突破的专题论坛以及探讨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辨论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