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络消息称“7月1日起老年人坐火车买票可以打折”,经上海辟谣平台核查,该消息不实,大概率为自媒体利用AI软件生成,目的为“博眼球、拉流量、变现谋利”。
如今,AI飞速发展,我们享受便捷的同时,也会遭遇“AI幻觉”,即AI生成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错误、虚构的信息。更严重的是,AI还可能会因为被“投毒”而出错。什么是“AI投毒”?我们又该如何识破“投毒陷阱”?
AI是如何被“投毒”的
可能导致哪些后果?
当AI能写诗、作画、甚至替你处理工作邮件时,你是否想过,它也可能正在被恶意投喂“毒数据”,沦为一场技术暗战的牺牲品?而具体的“毒数据”是指色情、赌博、欺诈信息、虚假信息等。近期,浙江杭州网警的一则警示,将“AI投毒”这一新型安全威胁展现在大家面前。
视频来源:杭州网警
那么,AI是怎么被“投毒”的呢?蚂蚁集团大模型安全专家毛宏亮介绍,目前“AI投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数据语料里投放虚假或有害信息,相当于有人故意为之;另一种是修改它的模型文件,也就是去修改整个训练的结果。”
通俗来讲,如果把AI比喻成食物的话,语料就相当于原材料,权重就是加工工艺。不论是原材料不新鲜,还是加工工艺出现了偏差,最终生产出来的食物就会有问题。
“AI投毒”除了会出现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外,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在医疗领域,被“投毒”的AI可能误诊病情;在金融领域,被篡改的算法可能引发交易风险;在自动驾驶领域,恶意数据可能让车辆在关键时刻“失明”。
如何防范“AI投毒”风险?
相信算法,也要保留判断力
“AI投毒”的阴影悄然笼罩技术圈,为何大规模虚假信息与数据造假事件并未爆发呢?答案藏于一场隐形的“安全攻防战”中——从算法层的安全对齐到系统外的“防护护栏”,行业正通过多维度技术手段筑起“数字防火墙”。
针对“AI投毒”带来的风险,毛宏亮介绍,目前行业一边为AI输出结果套上事实核查的“紧箍咒”,通过交叉验证、数据溯源等技术手段拦截“毒信息”;另一边则强制平台为AI生成内容打上醒目标签,像“电子水印”般提醒用户谨慎使用。
对于广大网友而言,我们应该如何防范这种风险?浙江杭州网警提醒:
一是使用正规平台和企业提供的AI工具。
二是科学合理地使用AI工具,AI产生的结果可以参考,但不能盲信。
三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不必要的个人隐私暴露,同时不做不良信息的投喂者,共同守护网络家园。
“AI投毒”的争议本质上是技术狂飙与安全伦理的碰撞。当AI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从推荐餐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决策,它的每一次“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而防范“投毒”的关键,不在于封锁技术,而在于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我们既要享受AI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它可能被利用的漏洞;既要相信算法的力量,也要保留人类的判断力。
来源: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工程中心大模型安全评估服务
工程中心安服团队依托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多年技术沉淀与行业经验,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致力于攻克AI安全评估痛点,落地多维度自动化测评,构建全面、深入、快速的AI大模型安全评估体系,帮助用户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安全隐患。
评估体系
评估价值
(1)合规性保障,规避法律风险
确保大模型符合国内外数据隐私、内容安全等法规,避免高额罚款或业务中断。
(2)降低业务风险,减少潜在损失
识别并修复模型漏洞,防范因AI失控导致的财务、声誉损失。
(3)增强用户信任,提升品牌价值
通过安全认证与透明度展示,建立用户对AI产品的信任,强化品牌形象。
(4)优化模型性能,提升业务效率
通过安全评估发现模型缺陷(如响应延迟、逻辑错误),推动技术迭代,提升服务稳定性。
往期阅读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