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快手主办的“AI驱动下的大前端技术演进”技术沙龙在北京快手总部圆满落幕。活动吸引了超300名技术从业者现场深度参与,线上直播峰值突破4.6万人次。来自快手、华为、小红书等企业的五位技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AI与大前端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与前沿思考。
关注「快手技术」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大前端”获取演讲PPT。
作为活动主办方代表,快手技术副总裁,主站技术部负责人、技术族-大前端通道委员长郭亮致开幕词,他指出,快手作为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科技公司,依托其庞大的业务规模(2025年Q1 DAU达4.08亿、月活超7亿、线上营销收入超180亿),已构建覆盖业务、研发、基础设施的全栈AI技术矩阵(如OneRec推荐大模型、可灵视频生成大模型等),并全面推进AI技术落地:
业务层,通过数字人直播、AI文案生成及端智能技术,重塑内容生产与审核消费链路;
研发层,构建AIDevOps体系,将AI深度融入需求、设计、测试全流程,显著提升研发效能;
AI infra层,系统性优化大模型推理成本、数据安全及高并发稳定性,降低AI技术接入门槛。
郭亮强调,当前正值技术发展的关键拐点,大前端领域迎来全新机遇。快手期望通过本届沙龙,携手华为、小红书等行业伙伴,共同探索AI对大前端技术的深远影响与未来演进方向,推动技术创新,释放长期业务价值。
《可灵 AI 平台开发中 AI 原生体验与技术的探索和挑战》
快手可灵AI技术部产品开发中心负责人施侃乐,深入剖析了可灵AI平台(全球首个用户可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平台)与传统APP的核心差异。可灵平台快速实现了从服务上线、到国际化,再到商业化和多端覆盖的阶梯步近,探索了新的人机交互模式。
其一:从指令到描述再到会话,构建新的人机交互模式
传统APP依赖结构化/非结构化指令(例如prompt输入),可灵引入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会话式交互,通过渐进式Markdown渲染和深度推理,将单向指令转为双向协作。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动态细化需求,模型持续适配用户习惯,形成深度粘性(用户切换成本显著提升)。结构化指令、非结构化Prompt与会话交互协同运作,兼顾效率与深度,有效规避纯文本交互的“效率陷阱”(低信息密度瓶颈)。
其二:机器协作新范式:精确系统与模糊外脑的协同
传统机器间通过 JSON/XML 等结构化协议交互,而 AI 时代需构建精确计算机器与模糊外脑(如大模型)的协作,涉及异步渐进式结果、半结构化自然语言等新协议。未来需解决 “程序逻辑(形式化)与思维逻辑(开放性)混合编程” 的新课题,从而解耦人机双脑协同模式。
施侃乐强调,AI原生应用的开发交互形态与人机合作形态将持续演进,需要以更高维度审视,迎接新认知、新基建、新目标和新协作方式带来的交互范式变革。
快手可灵AI技术部产品开发中心负责人-施侃乐
《Agent时代,鸿蒙应用生而智能》
华为高光远系统分享了小艺智能体开放平台三大开发范式:
LLM开发模式:基于LLM自主决策,输入需求零门槛生成智能体,适配简单业务场景;
Workflow模式:严格遵循预设流程执行,适用于对流程稳定性要求较高业务;
A2A协同模式:通过A2A协议接入,适用于已有的智能体或适配有自研能力的企业。
鸿蒙Agent的核心特色在于整合端插件(安全调用日历、备忘录等系统功能接口)与云插件能力,支持知识库管理(切片、检索、索引)及记忆功能(变量记忆与长期记忆),助力开发者快速构建个性化智能体。应用的某个功能可以封装成端插件,智能体可以调用端插件,实现执行应用的某个功能,应该可以通过集成Agent Framework Kit拉起自己的智能体进行交互,实现了应用和智能体之间的双向互通。高光远分享了多个应用案例,如深航智能体根据用户需求推荐观景座位(雪山/晚霞),喜马拉雅智能体通过端插件调用APP功能并总结播客内容。
《AI驱动的流程协同:AIDevops 在快手大前端的落地实践》
快手主站技术部前端专家钟艺系统阐释了AIDevOps智能协同系统「码灵AI」的实践路径。该系统以多智能体为核心,重构需求理解、代码生成到提测发布的全流程,并以HR活动页开发为实证案例,展现Agent智能编码和协同交付能力。核心突破聚焦大模型上下文工程:
上下文获取:码灵AI采用Agentic Search方式,实现大模型自主上下文捕获,结合Figma Schema算法调优,提供足够系统化、结构化的UI场景上下文,保障较高的视觉还原度与代码生成率率;
上下文处理:码灵AI设计了TaskFlow架构,成功解决了复杂场景下页面级别的智能编码难题;
上下文管理:建立长期记忆机制,结合多智能体协同驱动,形成可演进的 AIDevops 流程协作与智能交付体系。
当前码灵AI已实现页面级代码生成,深度融合快手组件库与D2C生态,支持多框架落地快手主站核心业务。未来将以“Code is cheap,show me the product”为理念,向三方向进化:
从UI场景扩展至全站级出码能力
构建跨端协同+全链路提效新范式
与企业知识库深度耦合,打造智能化研发平台
快手主站技术部前端专家-钟艺
《从像素到代码:小红书基于组件库的AI-Powered D2C 实践》
小红书前端技术专家李律介绍了传统D2C方案受限于规则驱动与固化映射,面临维护成本高、语义理解缺失、代码灵活性不足等瓶颈,也提出了现有通用AI工具在企业场景的使用局限性。AI 驱动的D2C具备智能理解设计意图、上下文感知与持续自愈优化能力,实现代码生成效率、可观测性与优雅度的三重跃升。实践演进提及极具代表性的前3个阶段:
1、小白阶段 :输入设计稿图片 + 简单组件知识库(simple RAG+simple Prompt)的极简 workflow,30 秒内出码但 组件识别模糊、UI 还原度差。其背后归因可能在于基础模型的根本局限和市场现有AI应用无法满足。
2、探索阶段 :基于结构化数据出码的 workflow,通过任务分层、RAG 优化、Prompt 设计等提升效果,除了 UI 还原度无法达到预期也存在输出不稳定问题。重点在六部分(设计稿解析、人工规则、任务拆解、RAG、Prompt、LLM)进行了链路优化,并基于设计稿评测集进行对比实验输出该阶段的实验报告。在该阶段李律提出“Prompt很重要,但是Context更重要”的观点。
3、MVP 阶段 :以 “智能体优先” 为理念,在混合模式的工作流中整合设计稿预处理、组件 Headless 化(提升AI友好度,借鉴Shadcn/UI + Tailwind CSS)、组件识别召回、上下文管理、检测以及反馈微调等核心模块,强调 “Human in Loop”(人类参与)以保障质量并建立信任,当前系统输入为设计稿 / 用户 Query,输出为代码、渲染结果、过程日志。
当前挑战在于产品仍处于试点阶段“能用但需优化”,后续需聚焦影响采纳率和成本(输出指标)的多个可控输入指标的专项优化、产品化落地及AI素养提升。长期目标是实现全生命周期覆盖,颠覆设计、产品和开发的工作流,并减少人为干预。李律强调“省token的核心不是省成本而是为了效果,前端的能力模型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逐渐有所转变”。对于“AI替代”争议,李律认为AI是合作伙伴而非威胁,需理性看待,同时也提出“AI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的思考。
小红书前端技术专家-李律
《快手大前端智能可观测体系建设》
快手商业化大前端智能可观测负责人刘洋系统阐述了AI驱动的稳定性建设路径。面对广告转化链路复杂(日均PB级数据)、技术栈多元(Web/H5/鸿蒙等全栈覆盖)及营收敏感性(系统故障分钟级损失达六位数)三大挑战,团队构建了智能可观测体系:
研发域:通过规则和大模型提取手段,融合代码资产、运维资产和研发资产,构建AI研发资产库,为开发全周期提供统一、标准、系统的研发信息,抑制因评估不到位引起的问题逃逸。
运维域:在现有稳定性系统基础上,我们借助大模型能力,打造了“找变更、看数据、问经验、寻根因”四步归因法。结合RAG知识库(沉淀万次案例)与多模态分析,实现分钟级归因,效率提升5倍,归因有效率达75%。这不仅优化了问题处理流程,更推动从报警召回到智能归因的阶段跨越,为迈向智能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布域:依托二级检测引擎(小模型粗召回 + 大模型精召回),实现了线上UI异常的及时召回,能够满足每天10万量级的UI检测需求,有效率达70%。这不仅有效弥补了原有发布召回系统的短板,更推动了UI检测从人工检测向智能检测的跨越。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私域知识沉淀,加速领域专家模型落地,并推进AIBI系统建设,全方位推动稳定性系统升级,为大前端业务提供极致护航。
快手商业化大前端智能可观测负责人-刘洋
活动尾声,快手主站移动端技术平台部负责人崔通发表参会感言。他表示,聆听诸位专家的深度见解收获颇丰,特别是施侃乐老师关于“AI时代思维需转变”的观点,促使大家重新审视技术演进中的认知升级。他强调,对技术的热爱凝聚了今日的思想碰撞,并将持续驱动大前端技术在架构革新、端智能、稳定性等领域的突破。期待未来与行业同仁携手,共探更精彩的技术篇章。
快手主站移动端技术平台部负责人-崔通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